交城古镇
红色沃土——东社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这首家喻户晓,被广为传唱的民歌《交城山》,生动地记录了昔日交城山区实况。而交城山的东社古镇,则是依卧龙山,傍文峪河的一颗璀璨明珠。
东社古镇,现在隶属于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文峪河上游,现有人口527户,1502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90公里,距县城27公里,为晋中平川进入吕梁、交城山区之门户。这里群山环抱,中西川和西冶川、中西河和西冶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山间盆地。
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东社曾作为交城山区、截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宗教中心。
“隆门五社赛长安”的俗语流传至
今,“五社”中的一社东社为最精华最有代表性之一。
由于东社村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曾经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商业重镇。依靠水磨坊林立,带动了与之相呼应配套的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因而经济活跃、人口集聚、规模扩张,东社迅速成为交城四大名镇之一(交山镇、古交镇、双龙镇),东社也被享有“小北京”之美誉,闻名遐迩。
东社不但是昔日山区的商业重地,也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因处在晋中平原进入交城山及其吕梁山的入口,进可扼制平川,退能凭险据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通往晋绥根据地的门户。古镇至今还有“堡则梁”、“营房上”、“烽火台”等地名。
走进东社村,红色资源红色印记随处可见。有1936年红军东征“开仓济贫”的“公聚成”粮店旧址;有震惊山西的“东社事件”发生地;有战动总会第一支队及保安二区一支队成立地和驻地(天主堂);有工卫旅宣传队活动场所(张福院);有交城县抗日游击政府成立地(关帝庙);有文水县抗日游击政府驻地(原拔贡户房);还有华lao、程子华、罗贵波等革命领导人居住地,彭毓斌、顾永田等讲演的旧戏台。“黄崖战役”发生地;交城县参政会会议旧址(天主堂);周平、吕怀忠烈士遗冢等等。
厚重的历史,红色的文化,把东社村打造成一个革命老区博物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意义:对先烈的敬畏之心和对不忘历史,珍惜当下的决心。
昔日的繁华,历史的天空終将代表不了当下。英雄的东社人不会活在荣誉里,一代代东社人为繁荣稳定的生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解放后,东社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文峪河堤坝,漫淤河滩稻田,发展粮食生产,形成上塄地麦浪滚滚、河滩地稻菽金黄、道两旁核桃、枣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具江南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与此同时,在矿产资源匮乏的现状下,东社村穷则思变,开拓进取,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兴建了磨房、店房、修配厂、铸造厂、造纸厂、化工厂、车队等村办企业,增加村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东社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建白皮松苗木基地,开办水泥厂,修建文峪河桥等。特别是新的村两委上任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硬化了大街小巷,安装了排水管网和路灯,完善了基础设施;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完备了办公条件;上马自来水工程,改善了饮用水条件;增添剧场、文化广场、西社镇文化站,修缮了关帝庙、古戏台,配套了文化场所;新设八月初九、每月初四的赶集庙会,活跃了村民生活;发展了电力、邮电、通信设施,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有线上网、无线宽带等的全连通;制定了垃圾收运制度,整洁了人居环境;在通往卧龙山上新修了步道;新建了“红军东征文化广场”,村边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卧龙山生态植被渐趋好转;社保、医保等进入家庭,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并编写了村志,新修了东社小型村史馆,村民心情舒畅,呈现出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漫步在这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世外桃源”般的东社村,环境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了,农民的日子好过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提高了,一幅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愿古老的东社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愿东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越来越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