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故乡交城 |
标签:
文化情感美食 |
分类: 心路历程 |
夏至时节,应县文联邀请,我参加了由县文联组织的交城西石侯圆梦园麦田诗会活动。
穿梭乡间路,走进圆梦园,满眼柳岸徜徉,绿荫深处,鹊唱新庄,水满池塘,悠悠水碧,朵朵荷芳,好一个圆梦园,清凉之地,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标签:
关帝往事 |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辛苦劳作,苗圃地里的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能缓口气了。
先是一开春就把国槐全部截杆,去年把苗圃地周围的进行截杆,今年剩余国槐截杆全部完成。对国槐修枝后的枝条归楞,进行了处理。然后国槐抹芽,又做了大致十几天的时间。看到截杆抹芽后,新出的枝条生长茂盛整齐,心中舒畅了许多。
在苗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今年又扩大了些种植蔬菜地的面积,把国槐地的国槐好的移出,不好的做了豆架。空出了两三间地,除栽植了西红柿、茄子、黄瓜、青椒等,还种植了豆角、生菜、菠菜、丝瓜等。除此之外,栽了二百多株红薯苗,种了两间玉米,一间黄豆,主业转副业,算是一种补偿吧。
先是销出去几十株国槐。近期,在同学的帮助下,处理了些胶东卫茅,算是有了点收入。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把剩下的,生长不好的卫茅,集中在了两间地里。把去年扦插的卫茅小苗进行栽植。栽植完后,及时进行了浇水。同时对菜地也进行了浇水。
与此同时,对苗圃地的杂草大多进行了清除,特别是苗圃地周围的杂草及时给予清理。
今年有空地,想种点红薯,一直没有买下红薯苗。5月13日,经过同学的帮忙,有了苗源,终于栽上了红薯苗。
今天上午去安定村的一家加工厂去落食食,这是我近十几年来,每年总要一至两次,去加工玉米的地点。
落食食,也叫破食食,是北方山西老家交城,特别是交城平川,对种植后成熟的玉米,进行加工后食用,常用的传统的一种吃法。
在落食食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了因病去世不久的母亲,是母亲每年给我照看加工玉米,不禁使我感谢感恩,更是泪如泉涌。
母亲一生勤劳,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无论是我在交城安定村承包土地,还是在成村承包土地种植苗木,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竭尽所能给予了帮助。
在经营苗圃的过程中,每年我总要把地边地堰上种植上玉米,成熟后煮着吃和落食食后熬饭吃。玉米成熟后,要秋收取回家。由于我住楼房不方便,每年总要把玉米棒拉回,放到母亲的住处,手工剥落后凉晒入袋。
母亲年事已高,已是八十多高龄的老人,她把剥落凉晒玉米的任务全部分担起来。先是把拉回的玉米棒摆放在窗户的窗台上,然后进行翻晒,在玉米棒凉晒干后进行剥落。母亲先是把玉来棒前被鸟儿叼啄
西社众圣院小记
西社众圣院旧址
在家乡交城西社村,有一处始建于元代的“众圣院”。它是一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一座寺院。
据康熙八年版的《交城县志》记载:众圣院(寺),县西北五十里,元至顺三年(1332)前建,明景泰五年修。
资料还记载,元至元六年(1269),到元贞元年(1295),玄中寺大规模扩建寺院,西社众圣院曾为玄中寺下院之一。
交城玄中寺现存前院的大元至顺三年(1332)岁次壬申三月初有三日立的《唐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碑文中可见,'隆门西社众圣院讲经沙门智福',也有西社众圣院的相关记载。
据向村内年长的老人了解,众圣院宏伟气魄,修建考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俨然像座皇宫。门匾上题为'金华宝殿'。山门在南面,门两侧为四大金刚,有
2020年,我曾经有机会去了关帝山局属各林场,顺路随手用手机拍了部分林场旧址。今日闲暇之余,翻看手机图库,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云顶山林场旧址(娄烦米峪镇)
林场场院内。
千年林场旧址(离石小神头)
枝柯林场旧址(中阳)
神秘的长树山与这片林
大自然的馈赠长树山,地处风景秀丽的庞泉沟镇境内。西北直距庞泉沟镇5.5公里,东起会立乡野沙沟,西起庞泉沟镇卧虎沟,北至庞泉沟镇宽坪沟,南至坛儿沟,周长7.5公里,主峰千镇山,海拔2383米,是会立乡(原中庄乡)和东坡底乡(原惠家庄乡)的界山。
明朝的《太原府志》和康熙八年版的《交城县志》中提到了阿苏山,提到了张果老。据传,长树山山名阿苏山,因张果老隐居大阿苏山而得名张苏山,后演变为长树山。亦云其山多树故名长树山。
据《交城县志》记,张果老是唐朝时交城东关南巷人,因妻十月怀胎生一白胡白鬓的老翁。亲戚邻友闻之不信,见之释疑,确是一个幼小老翁,便取名为张果老。
武则天当政以后,听说家乡有这样的奇人,让赶紧请来,张果老不敢去,装了死。开元二十一年,唐明皇(唐玄宗)再唤张果老,只好连拖带扯情愿不情愿接到了皇宫里。张果老在宫里住了一段时间,无所事事,觉得
我记忆中的野沙沟
人生如书,念念不忘。往事只能回忆。野沙沟,就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念念不忘值得记忆的一条沟。
野沙沟,位于交城山会立乡西北11公里中西川东北侧,是关帝林局孝文山林场与双家寨林场的分界线。沟深20公里(众说不一),宽约2公里,流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因沟谷沙石较多且鲜有人迹故名。
这里,民国时期,分布有利成庄、决皮等8处庄落。时过境迁,这些庄落都现已消失。
这里,山高林密,山泉水流,鸟兽出没,景色秀丽,是一处绿色的世界。
这里,松、杨、桦等天然树种混生,森林资源雄厚。孝文山林场七、八十年代曾在此进行过抚育,栽植了大片人工落叶松林。
野沙沟,是孝文山林场管辖的一道大沟、深沟,多年在此沟作业(经营)。对野沙沟的了解,以前知之甚少,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参加林业工作后才对野沙沟逐步踏足了解的。
我对野沙沟的了解是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转变和我从事的具体工作有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