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的布拉格3

(2009-05-07 22:37:28)
标签:

卡夫卡

我忘不了K

 

张立勤

 

亲爱的布拉格3

卡夫卡,我最喜欢的小说家

你看他的眼睛,就是小说!

 

 

    又读卡夫卡小说《审判》,窗外飘着雪花,书页中的大街上也飘着雪花。《审判》中的男主人公K的大衣领子竖了起来,就将他与这个世界隔离开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从中看出了K的犹豫。由此,我的心是冷瑟的。尤其是那个教堂,从彩色的大玻璃透过来的夜,及其里面广泛的岑寂与阴冷,叫人想退出去都很艰难。

    神甫叫到,“你是约瑟夫•K吗?”

    K说,“你是监狱的教诲师?”

    神甫说,“这就是说我是法院的人。”

    他们二人的声音,都带着回声,K分明听出了两种不同的回声,在盘旋,在冲撞。而神甫,却镇定自若地站在回声的中心,K在哪里?此时,我浑身都感到了寒冷,我已看到了那个庞大机构的力量无处不在。K面对着它们,孤零零的,单薄的,那种上下四方的浓重的围困,使得K成为了一处难逝的冬景。
    K是没有罪的,小说越往下发展,没有罪反倒成了有罪的理由。这种颠倒, 叫人看了真不是滋味。更为残酷的是,K开始置疑自己了——我是不是有罪?有罪的人感到自己有罪,与没有罪的人感到自己有罪,这中间横亘的是什么?

    仅仅是一个作家卡夫卡吗?卡夫卡的嘲讽,达到了令今天的我不寒而栗的地步。K自从产生了“犯罪感“,渐渐的不再挣扎,不再痛苦。行刑那天,K跟着两个穿着礼服的刽子手走去,他除了平静之外,似乎还想为自己的死出点力。K的脑子掠过一个念头:自己有义务拿起刀插入自己的体内。义务!昆德拉说:“他的最后的自我批评”。是的,K的生命的风帆从桅杆上重重地掉了下来,他早已与社会一起认定自己是该死的。
    这是生活的一种赋予,被卡夫卡抓住了,集中地放到了K的身上。于是,一个自以为是、虚弱、幽闭、谨慎、不无聪明,骨头不软,有时还令人生厌的K,宛如童话中的王子一样,有了一种不可估量的神奇感,这大约就是K身上诗意吧。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四十一岁就去世了。我想着卡夫卡,便联想到布拉格那个高低不平的城市,仿佛有一层一层往天堂上升的感觉。当年的卡夫卡,习惯于一个人趁着天黑,走出家门。他沿着那条铺着石板的路朝前走着,后来推开路边一家酒吧的门。他坐在靠窗户的一个座位上,要一杯酒,加冰块,有时候不加。卡夫卡一个人在那儿坐着,望着窗外的布拉格。偶尔他会约上朋友一起来,或与某杂志的编辑、书商来这里,谈有关自己小说发表与出版的事宜……想到此,我的脑际浮现出卡夫卡用钢笔写的那张便条,其中有一张便条还是用铅笔写的。这些便条,就是卡夫卡之谜的被背叛的“遗嘱”了。
    据从布拉格旅游回来的朋友说,现在卡夫卡也上了布拉格的商品广告,有的广告在半空非常眩目。想来,生活也挺滑稽的,一个生前喜欢在地窑般的环境中寂寞写作的人,过了许多年之后,还是被晾晒了出来,像晾晒一件樟脑味很浓的旧衣一样,这感觉让我徒生感伤。


亲爱的布拉格3

走过布拉格,走过,再走过

 

亲爱的布拉格3

那些树冠,跟卡夫卡的写作状态几乎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