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在贝加尔湖落水而死
张立勤
万比洛夫(1937—1972),前苏联战后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打野鸭》,曾引起当时苏联戏剧界的争议。万比洛夫怀有一腔激情和使命感,尖锐地表达着自己独有的思考和道德焦虑。
《打野鸭》中的主人公齐洛夫,在中央技术情报所工作。妻子美丽,又十分爱他。他新分到了房子,请同事到新居聚会。为了让好色的上司高兴,齐洛夫将情人拱手相送。年老的父亲,希望他回家看看,他一直置之不理。他还在工作中用旧方案,搪塞上级。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女大学生,与她约会,被妻子撞见,妻子离他而去……
在表面的生活情形中,齐洛夫过着舒适的生活,却精神空虚,道德沦丧,过早地厌倦一切。齐洛夫是让人鄙视的,而剧作家万比洛夫的用意,并没有停止在这一点上。剧中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齐洛夫坐在桌前做打猎的准备,桌上堆满了秤、各种各样的盒子、弹筒。在这间屋子里,很引人注目的是猎枪、做引诱物的木头鸭子、以及齐洛夫的大照片。照片上的齐洛夫,伫立在大自然中,一身猎装,怀抱猎物。这是剧作家通过舞台环境,给观众的一种不无希望的暗示吧。
在剧中,
齐洛夫反复说:“我带你去打猎,去不去?”还有这段齐洛夫的台词,非常经典:“大清早,晨曦未露,你会看见,有多美的晨雾啊!我们去游一会儿泳,就像在梦中,不知飘向何方。而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呢?噢,这简直像在教堂里,甚至比教堂还圣洁。夜晚呢?我的天,你知道那是怎样的宁静吗……”如果你光听到齐洛夫说这样的话,他是不是十分的可爱?这简直与生活中的齐洛夫完全相悖,而这正是齐洛夫的内心世界。
齐洛夫不是不可救药的,他分明在极力地挽救自己,只是雨始终都在下着,没完没了地下着。出不去,打不成鸭子,可怎么办呢?
“打野鸭子!”的呼喊,从剧本中的字里行间飞出来,在我的头顶上方回旋。由此,我看出齐洛夫的问题,是自己内心的愿望不能兑现而造成的,而又不仅仅是打野鸭子这一个愿望。
打野鸭子,是年轻剧作家的一个寓意式的象征。他想揭示一种东西,齐洛夫并不是无背景、无文化的生命个体的体现者。但是,
在不可以与历史对抗的现实中,仍不得不以自弃的方式来完成自己。齐洛夫渴望的是什么?造成齐洛夫沉沦的因素又是什么?尤其从齐洛夫潜意识中那曾经让我看到的某种力量——他想摆脱庸俗、烦闷和无意义的处境的力量,都隐约地穿过了窗外的风雨,也穿过了我的大脑。
回到大自然里面去!如果只剩下了这一条退路可走,结局会是怎样的呢?进一步设想,即使齐洛夫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能否解决他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包括他的精神危机?
万比洛夫让齐洛夫一直在阴雨天中,渴望出去打猎。并且,
齐洛夫总以为马上就可以出去打猎了,而实际上是不可能马上出去的。齐洛夫的妻子说,他打猎“主要是准备行装和空谈”。齐洛夫的妻子,
说出了一个常被我们忽视的事实。即:我们的生活,经常处在准备行装和空谈之中。
马上,马上!哪里有那么多的马上?渴望着,空谈着,日子就过去了许多。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基本面目,或许,
我们的智慧也正是从这样的无奈中应运而生了。于是,我们学会了强调一些东西,鼓动一些东西,生活才变得充满了生气。当然,付诸实施的事情也在行进之中,空谈也照样在行进之中,二者谁都不可或缺。
万比洛夫35岁在贝加尔湖落水遇难。生前,他的作品很少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齐洛夫的话剧才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位早逝的天才,加上他的话剧题材、人物、形式、风格都自成一家,故被称为“万比洛夫之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