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一种疾病
张立勤
一个人就是一个孤独的世界,可是你又不甘于这么孤独下去。你在许多的时间里,都在渴望着爱情,渴望着合群,渴望着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所以,孤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吸引,或需要援助的理由吧。
从你降生开始,就与世间万物隔着什么——隔着窗户,隔着马路,隔着雾气,隔着岁月,而四处张望自己居住的这个陌生的家园。然后,你一次次的走出家门,从这里到那里,越过了城市和乡村,越过了高山和大河,可前方仍旧不断地出现新的事物成为你的障碍。难道你与目的地之间,永远都隔着什么?不隔着什么不行吗?
于是,你第一次强烈地认识到,你如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一定要与其它事物划分开来,这种划分的外在形式,就是距离。没有距离就没有你、我、他,就没有事物之间的区别,也就没有了这个丰富多彩的美丽星球。然而,你又是一个单独的人,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去承担,任何人不可以替代你,比如:生长、病痛、死亡,以此类推。更为残酷的是,大约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全部感受,你说出去或写成文字的东西,只是内心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时候,你所说的与你心里面有的并不是一回事。
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你都处在一种“隔着”什么的处境之中,你茫然吗,你失落吗,你痛苦吗……那么,内心与行为的寻找之船就此起锚。可是,实际情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这个世界是不会有“彼岸”的!有的只是此岸与彼岸之间你所历经的一切,而这一切整个人类都无法逾越。你局限在这条船上,竭尽全力地企图翻滚出来,结果你却遍体鳞伤。至此,“隔着”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不管你走到哪里,隔着什么,是绝对的。
你永远无法抵达,无法!这就是“隔着”这一词语的定义。我又在涉及一个词语,以及这个词语所指明的一种客观的残忍的真实。我是这样理解的,远方只针砭想象而言,如果你去了那里,那个远方即刻变成身边,彼岸只存在于宗教意义里面。现在,你永远都追赶不上现在的远方,也照样追赶不上你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我是指完全的追赶上。这就是具体,一点一滴的具体,与一切都不尽相同的具体。那么“隔着”是一堵或厚或薄的墙,永远介乎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
空间对个人的意义就在于此,空间不一定都那么飘渺,都那么遥不可及。空间对于你是切肤的——带有四季的温差,带有方向不同的清风,还带有暗香浮动……最不易被察觉的事物,是距离眼睛最近的阻碍,或者说,你一直不以为会成为阻碍的事物,比如:日光、空气。问题就出在这里,为什么会忽视这些离你最近的事物的存在呢?因为,正是这些事物阻碍了你的思想,是它们误导了你的思维与活动。有时候,你十分希望回到最初的,即刚出生时的情形之中,那种张望的天然和纯真,我认为那是应被今天的自己所汲取的,所崇尚的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大就是一种疾病。长大的你,被太多陈腐错误的东西所腌制,所缠绕,所阻挡,从而隔断了你与世界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联系。而你与这个世界的接触,是非常需要直接面对它们的。我早年读过一本书,书中写到一个男人独自在冰岛上,他望着眼前的一切,望了许多年,一边望一边记下了那最为直观的一切。
我始终认为,你与你思考的对象之间,应该是空白!“诗应从横在诗人面前的阻碍开始。”我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不是吗?土地阻碍着种子的生长,生长才称其为生长。气流阻碍着鸟的翅膀,天空才有了飞翔。阻碍就是生成,就是行进,否则就是消失与虚无。
心灵是有其本来的要求的,它要求感动,要求真诚,要求沉默,它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越南电影《三轮车夫》中,有一位麻风病诗人,他那肝肠欲断的诗行,都是从无奈的沉默中汩汩流出来的,“当年我听到这歌声时/是在一条漂满白荷花的河流上/我记得/那时年轻的我是多么纯洁和完整……”诗人将不幸的一切全部删除,使其成为空白,直接回到年轻。我也很需要这样的空白,彻底的还原为一个从前的你。“回眸”式的想象,是瞬间的完成,不须过渡。
那条漂满白荷花的河流的感觉真好!空白!有意抽象出来的一大块空白,这是我目前所热衷的一个概念。是从头开始,不是重新开始。是孤独,不是合群。是创造,不是仿制。是陌生,不是熟悉。是颠覆,不是稳定。是天真,不是复杂。要达到这种目的,空白一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渴望越过阻碍,看到对面,更渴望走过去。结果你看到了,也走过去了,却发现内心仍然充满惆怅。于是,新的渴望,又像青苔一样滋生了出来。或许,你明明知道渴望的内容十分飘渺,或许你也明明知道这无非是浪费时光。可你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实现那个渴望,而是需要拥有渴望本身,或者说,需要对时光进行浪费。
浪费让我有了爱惜之情,像阻碍让诗人有了写诗的冲动一样。隔着——不是什么邪恶元素,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它使你痛苦,也使你保持活力得以回想以往,得以充塞爱情,得以自由来去,得以渴望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