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晴朗·两天
听许巍的歌,可以沉入,或者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浮在表面上。当许巍的吉他响起来,我的心会骤然沉到一个底部,心灵的底部吗?况且,我能感觉出我的沉落,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东西。假如,从一个横断面去看,它们是一层深灰,一层锈红,一层黑蓝,一层暗绿……那里,距离遍布噪音和痛苦的城市很远很远。
许巍唱着他的
《晴朗》,“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这个比喻并不新鲜——“让我分不出悲喜/这是初次的感觉……”这两句像他以往的歌词似的,让我生出一种躲避不开的感觉。想躲开是肯定的,这也是我最初的感觉。接着,是无法躲开。“分不出悲喜,”说明我浅显,以及没有经历过什么。所以,那时悲喜袭来,不会触及内心,就像原来的我觉得死亡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一样。即使我分出了悲喜,又能怎样?那是循序渐进的、人云亦云的、在生活中起伏不定的分出又分不出。
许巍还是许巍,他每一次都会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他独有的感觉,区别于他人,也区别于以往的自己——而分不出悲喜,来得太突然——面对真实的场景,并不是灾难。比如,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你走呀走呀……别人不会在一个日常的过程中,让感情停下来,许巍却会做到这一点。别人走着,他停下来。别人停下来,他独自走。其间,哪一个场景,不是真实的场景呢?但许巍,会断然截取一个不鲜为人知的场景,你不得不跟随着他,进入情感的措手不及。
最初的感觉很多,许巍偏偏选择了悲喜。悲喜的凝聚,是怎样的宽广而辽远。弹奏着悲喜,手背会裂口,会流血,会青筋突起。他那把吉它又会怎样?会断弦,会变形,会化为灰烬。最初与悲喜之间,手指与琴弦之间,我惊羡许巍写歌,总是“一剑”就想了结。他的《两天》也如此,“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那个最为身边的两天,直刺生命的本质。路过与悲喜,殊途同归。只是许巍在唱《晴朗》的时候,唱得有些柔软,像是用自己的手抚摸着那已经远去的初次激情。
“只因那丽人般的女人/她穿过我的心,我爱这精彩的世界……我爱这精彩的电影/如梦幻如孤寡/我那总沉默的朋友/你让我感觉到力量……”还是爱情和友情。不过现在的许巍,不像他早期的歌唱那样的沧桑,孤独、忧伤、敏锐、绝望……今天的许巍,依旧显得那样的沧桑,孤独、忧伤,但不那么绝望,并有了浅浅的笑意,隐隐的期望。
《清朗》,没有《一天》和《两天》那样的犀利和彻骨。《晴朗》的内容很民间,很日常——爱一个女人、有几个朋友、订一堆书报、喝酒但不抽烟。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忙碌、平庸、烦恼、无聊、惦念、忘记……许巍弹着吉他,唱着不可以缩减的一天又一天。其实不弹着吉他,一天一天也是不可以缩减的。一天一天可以过得粗糙和糟糕,但谁也无法让其变成只有两天。许巍的《两天》,是思想,而不是生活。我的一位北京的朋友,在E-mail中对我说:“上千万人口中的一个人的孤独,是怎样的孤独……”我一下子意识到,我的这位朋友是可以走过许巍的“两天”的。居住的城市越大,反倒叫你必须去拒绝什么,以至于可以去穿越什么。
《晴朗》是生活,是不乏许巍内涵的生活。晴朗过去了,又阴天了。阴天过去了,又晴朗了。只是谁的心里,都需要伴随阴晴的东西来充填,尤为沉默的朋友。他远远的存在着,除非你倒霉了,他出现了。听许巍唱到最后,我觉出许巍的“晴朗”不是光线,而是声音,就像其“两天”不是声音,而是目光一样。
不管怎样,初次已逝!只留下了初次的感觉,那么,去歌唱它吧——吉他的金属声,划破了周围的空气。我喜欢那金属声,在许巍的歌唱中,在我心灵底部的幽暗里。“我想了解这世界/充满悬念的生活”,“想了解”是一种注定,如同孤独是一种注定。注定与注定,手牵着手,“它击打我的心”,悬念在前方——未知!是许巍所爱,也是我的所爱。
许巍真像个离群索居的人,从远方走向远方,脸上几乎没有表情。其实,他一直在每一天,每一夜中,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他说过,沉下心来才能够感受到每一刻。他想感受到每一刻,成千上万的每一刻,谁敢去感受,谁能够感受的到?事实上,我们已忘却了许多时刻,丧失了许多时刻。许巍是狂妄的,是挑衅的,他意识到了每一刻的纷纷死亡!
也许,“每一刻”的确是一个难题,短促又漫长,微小又庞大,稍纵即逝又不断地涌来的每一刻,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去碰触的,去表现的。不过我想,许巍如果没有对于每一刻的奢望,他是不会写出《一天》这样的好歌——“总有一种感觉/像灿烂的光芒/它一直隐藏在我的心底/不经意地绽放/总有一种感觉/走过了亿万年/只因为这湛蓝色的梦想/我们经过这里……/一天就好像是/这短暂的一生/一生它只是无尽的路上/短暂的一天/我要为你歌唱……”什么会走过亿万年?是时间,还应包括如同时间似的许巍。许巍环绕着时间,时间环绕着许巍,他们相互之间纷争不断,也不排除有过友好的交融。被看成24小时的一天,何等局限,它导致了我一次次将其怠慢和忘记。可在许巍那儿,却完全不是这样,一天就好像是短暂的一生,一天能够追朔到亿万年前,一天在嘲讽愚弄着你,一天让你诞生又让你死亡……由此,许巍是流淌的,不知停歇的,他一头扎进时间的长河里,年轻的额头便生出了河水般固有的波纹。许巍曾经气喘嘘嘘地爱过,恨过,失败过,以致在后来的某个夜晚,许巍弹着吉他,将“一天”涵盖,并将其推到我的面前。
有了《一天》,许巍的《两天》才得以诞生——“……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我只有两天/每天都在幻想/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
歌的前半部许巍记录了他的经历——“还是飞不起来/依然需要等待/你就这样离开/带着所有伤害/秋天还是秋天/依然美丽凄凉/还是飘飘荡荡/依然充满幻想/我想飞/还是飞不起来”他的乐队叫“飞”,他写《两天》的那年,“飞”解散了。还是飞不起来,低沉、无奈,像是给乐队写的悼词。歌的下半部进入主题,许巍的感受依然超常,极具概括性。其实《两天》,是《一天》的分割,是对《一天》的分折。最叫我伤感的是,“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匆匆路过,剩下来的还是匆匆路过,别无其它。弄明白了?谁不明白!但我在逃避,而许巍却在声明,在承受。你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时间会抛弃你,唯有灵魂不息地在与时间分庭抗礼。许巍目前就极具一个幽灵的眼光与能量,他看到的比我多,比我哲学,也比我经典。尽管他的乐队想“飞”,还是飞不起来……
听许巍的歌,可以沉入,或者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浮在表面上。当许巍的吉他响起来,我的心会骤然沉到一个底部,心灵的底部吗?况且,我能感觉出我的沉落,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东西。假如,从一个横断面去看,它们是一层深灰,一层锈红,一层黑蓝,一层暗绿……那里,距离遍布噪音和痛苦的城市很远很远。
许巍唱着他的
不管怎样,初次已逝!只留下了初次的感觉,那么,去歌唱它吧——吉他的金属声,划破了周围的空气。我喜欢那金属声,在许巍的歌唱中,在我心灵底部的幽暗里。“我想了解这世界/充满悬念的生活”,“想了解”是一种注定,如同孤独是一种注定。注定与注定,手牵着手,“它击打我的心”,悬念在前方——未知!是许巍所爱,也是我的所爱。
许巍真像个离群索居的人,从远方走向远方,脸上几乎没有表情。其实,他一直在每一天,每一夜中,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他说过,沉下心来才能够感受到每一刻。他想感受到每一刻,成千上万的每一刻,谁敢去感受,谁能够感受的到?事实上,我们已忘却了许多时刻,丧失了许多时刻。许巍是狂妄的,是挑衅的,他意识到了每一刻的纷纷死亡!
也许,“每一刻”的确是一个难题,短促又漫长,微小又庞大,稍纵即逝又不断地涌来的每一刻,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去碰触的,去表现的。不过我想,许巍如果没有对于每一刻的奢望,他是不会写出《一天》这样的好歌——“总有一种感觉/像灿烂的光芒/它一直隐藏在我的心底/不经意地绽放/总有一种感觉/走过了亿万年/只因为这湛蓝色的梦想/我们经过这里……/一天就好像是/这短暂的一生/一生它只是无尽的路上/短暂的一天/我要为你歌唱……”什么会走过亿万年?是时间,还应包括如同时间似的许巍。许巍环绕着时间,时间环绕着许巍,他们相互之间纷争不断,也不排除有过友好的交融。被看成24小时的一天,何等局限,它导致了我一次次将其怠慢和忘记。可在许巍那儿,却完全不是这样,一天就好像是短暂的一生,一天能够追朔到亿万年前,一天在嘲讽愚弄着你,一天让你诞生又让你死亡……由此,许巍是流淌的,不知停歇的,他一头扎进时间的长河里,年轻的额头便生出了河水般固有的波纹。许巍曾经气喘嘘嘘地爱过,恨过,失败过,以致在后来的某个夜晚,许巍弹着吉他,将“一天”涵盖,并将其推到我的面前。
有了《一天》,许巍的《两天》才得以诞生——“……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我只有两天/每天都在幻想/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
歌的前半部许巍记录了他的经历——“还是飞不起来/依然需要等待/你就这样离开/带着所有伤害/秋天还是秋天/依然美丽凄凉/还是飘飘荡荡/依然充满幻想/我想飞/还是飞不起来”他的乐队叫“飞”,他写《两天》的那年,“飞”解散了。还是飞不起来,低沉、无奈,像是给乐队写的悼词。歌的下半部进入主题,许巍的感受依然超常,极具概括性。其实《两天》,是《一天》的分割,是对《一天》的分折。最叫我伤感的是,“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匆匆路过,剩下来的还是匆匆路过,别无其它。弄明白了?谁不明白!但我在逃避,而许巍却在声明,在承受。你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时间会抛弃你,唯有灵魂不息地在与时间分庭抗礼。许巍目前就极具一个幽灵的眼光与能量,他看到的比我多,比我哲学,也比我经典。尽管他的乐队想“飞”,还是飞不起来……
前一篇:谁会告诉你,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