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的指数——民生指数
(2012-09-03 22:59:53)
标签:
民生指数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唐任伍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最近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璐晶采访,张记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她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命题:“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充斥着指数的时代,谁都躲不掉。”这期采访刊登在2012年第35期《中国经济周刊》上,很有意思,现转载如下:
(民生指数)会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吗?
当政府的唯GDP论饱受争议之时,关注民生动态的民生指数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机构、甚至各地政府争相研究的对象。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全国人大财经委立项的民生指数课题组。吴晓灵此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做此课题的初衷是“希望各级政府重视民生,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报告有可能在2011年底发布;后来则表示,指标还不太完善,要再做一两年努力之后,再向社会公布。
一位参与过该课题研究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吴晓灵带领的课题组所涉及的规模非常庞大,有主观调查还有客观统计,而且全国31个省份“求全求美,所以目前还很难做出来”。
今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进入公众的视线。
该报告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北师大第二次发布民生发展报告,报告侧重对中国省级民生保障与改善进行横向比较。该指数构建了三大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62个四级指标,并对全国除港澳台、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从今年的调查情况看,综合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天津,云南、甘肃、贵州则位列最后三名。
除此之外,一些省市也开始研究和发布自己的民生报告。2009年,浙江省统计局率先公布了省级民生指数。2011年下半年,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也发布了“广东省城镇基本民生评价指数”。
唐任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各省份发布的报告是立足在本省份角度的研究,和学者们着眼全国的民生报告肯定不同。各省份作的报告,好处是既着眼本省份发展,也是对民意的一次很好的主观调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往往更关注民生”。
对于民生指数是否可以成为取代GDP,成为政府考核政绩的又一标准,学者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吴晓灵曾明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研制民生指标,并不是要作为一种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更多的是需要社会舆论来解读。吴晓灵甚至表示最终结果“不搞排名、正向激励”,以平均值的形式由各省份和社会解读。
对此,唐任伍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未来民生指数就应该纳入政府评价指标,以民生指数考察官员,抛弃唯GDP论。因为民生指数更能反映一个地方民生发展的质量,而且未来的民生发展指数,要做成一个综合指数,既要有经济增长,也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一个地方真的是唯民生崇拜的话,那它真是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政府。”唐任伍说。
见2012年9月3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35期《我们的指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