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斯布鲁克随想
(2010-08-16 03:56:16)
标签:
因斯布鲁克山城奥地利舟曲 |
分类: 杂谈 |
2009年的8月11日,我曾到过奥地利北部小城因斯布鲁克,当时忙于欣赏这里的美景,没有写下感想。2010年8月13日,时隔刚好1年,想不到又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城。时遇国内舟曲、陕西、四川的汶川等地泥石流不断的恐怖,故感想很深。
建立于1239年的因斯布鲁克这座美丽小城,是奥地利蒂罗尔州的首府,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旁边流淌着因河,故因斯布鲁克意为“因河上的桥”。因斯布鲁克北临德国,南临意大利,西面通往瑞士,东面通往首都维也纳,地处布雷根茨-维也纳东西向谷地及经布伦纳山口南北要道,这是一个位于中欧十字路口的城市。它的每一个角落,和奥地利的音乐一样,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由于因斯布鲁克北面被山脉遮挡,所以气候宜人,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然而因斯布鲁克却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风貌。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这里举办。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也位于因斯布鲁克。如今,因斯布鲁克是一座大学城,也是主教所在地,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
因斯布鲁克1363年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一支旁系管辖,1420~1665年间这里一直是皇帝的居住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在位期间(1490~1519),因斯布鲁克成为欧洲艺术和文化的中心。巴伐利亚对这片土地垂涎三尺,尽管蒂罗尔州在1809年的解放战争中进行了成功的抵御,因斯布鲁克仍然落入了巴伐利亚人之手;直至1814年维尔纳会议期间,因斯布鲁克才重新回到奥地利的怀抱,成为蒂罗尔州的首府。
8月14日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清香,温柔的阳光照射着山城,一切显得晶莹剔透。两旁半山腰上云蒸雾霞,像仙女身上飘拂的霓裳。静逸的街道像水冲洗过一样,一尘不染,鳞次栉比的建筑和谐陈列,除了很少的旅游者的交谈外,稀稀落落的行人默默地走过,整个小城像在熟睡之中。偶尔咖啡吧里一两个人坐在那里,安详地品味着杯中的咖啡。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是静悄悄地,很少有顾客光顾,更没有中国北京商场里的那种人声鼎沸和喧闹声。
上午九点多,我们来到因河边的小桥上,乳白色的因河水在脚下滚滚流淌,依山而建、层层叠上的各式各样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成片成片的草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草香,满处青绿照人的树叶上,滚动着雨后晶莹的水珠,只有小鸟和鸣虫的和声,整个小城被绿色覆盖,一切是那样自然,那样怡人,犹如上帝赐予的一块“世外桃源”,丝毫不用担心中国山区中频频爆发的泥石流、洪水淹等灾害发生之忧,更无缺水、断电之虑。小城居民心静如水,完全没有国内居民的那种脚步匆匆、面色焦灼、心情烦躁的感觉。
这次虽只在因斯布鲁克停留了几个钟头,但想到国内频频发生的泥石流造成巨大的人员死伤,15日国内又在为舟曲死去的同胞下半旗致哀,不禁心情无限感伤。感伤之余,我更要大声呼吁,中国再也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不能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所谓的GDP增长了,泥石流的频频爆发、洪水淹的常态性,已经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案例课,毁林等于毁了自己的家园,开荒等于为自己掘坟墓。如果中国不尽快恢复毁坏了的生态,不让山变青,水变绿,中国人将不得安宁,“下半旗致哀”将没完没了。试想一想,为什么夹在山谷之中的因斯布鲁克这样的城市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泥石流和洪水灾害,为什么因斯布鲁克山城居民从来没有生命之忧,财产之虑,就在于他们能够善待自然,善待周围的环境,所以山水自然环境就施恩于他们。俗话说得好:“自作自受,善恶相报”。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人只有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