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长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做人好。有人专门访谈了一些活过100岁的长寿者,尽管回答的用语不同,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修心,多做好事善事,行善积德,不占别人的便宜,不要怕吃亏;一辈子不亏待人,平平淡淡、平平常常地生活”,这些话语几乎是这些长寿老人的共同心声。做人好,身不老,是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和经验总结。
做了利人利物的善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无限愉快之感,从而对自己身体各部官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其正常发展。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长时间刺激,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因此,要长寿,首先要重视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德不孤必有邻”等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医家龚廷贤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医学家多年研究得出结论,90%长寿老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认为“积善、积德、亦积寿”、“德高寿自长”。
古人云“厚德载福”;德润身,仁者寿;有德则乐,乐者能久,不求寿而自延;善者康,仁者寿。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理上的愉快,精神上的愉快就会带来摄生长寿。做人做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让人丧命。访问那些超过100岁的长寿老人,他们的健康长寿印证了“好人一生平安”。道德与健康长寿紧密相关,养生保健最重要的是修德养行。一个人修炼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善良的心地,便会品质优良,行为端正,宁静处世,谈泊名利,助人为乐。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证结果证明,乐于助人、处处行善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人预期寿命显然比其他人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因为从心理角度看来,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而使他从中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他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焦虑。从人体免疫的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人做好事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比其他人增多了,这种抗体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因此他们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要远比其他人少。
相反,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的患病率通常比正常人高出1.5倍。一个患有心脏病且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可能性很大。视别人意见为异的人,往往一不顺心或听见不同意见,就一触即发,暴跳如雷,结果非常容易患高血压。至于那些贪污受贿、盗窃诈骗等违法乱纪的人,做贼心虚,生怕法律的利剑有朝一日落到自己的头上,经常坐立不安、烦躁失眠、心中苦恼,以致身体机能失调。他们甚至不敢把自己的丑事向家里人、朋友透露,使自己终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要比大多数人短。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方式等情况都不能影响这个普遍性的结论。
有一幅楹联说得好,“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常做好事,常修好心,无愧无恼,睡觉都安然,吃饭都香甜。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做好人靠什么呢?靠仁爱,靠谨慎,靠责任,靠自强;爱自己,爱他人,爱妻子,爱儿女,爱父母,爱邻居,爱家庭,爱集体,爱朋友,爱同事,爱国家,爱工作,爱生活,爱世界,爱自然。如此充满爱心爱意,就能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一片蓝天,就能在逆境中不轻易言放弃,在困难中挺直腰杆,使每一个“现在”充实起来,美好起来,自然就会心旷神怡,无忧无虑,细菌不敢侵入,疾病不敢沾身。真心真意待人,真情实感动人,真才实学服人,真拼实干赢人,堂堂正正,充实美满,有滋有味,心爽脑舒,岂不长寿哉!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自私,经常做好事善事,身心都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让人感到越活越有意思,就会健康长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