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城市生活有损大脑思维。心理学家马克·伯曼认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人的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在拥挤的城市中,大脑总是在高度关注各种潜在的威胁,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有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样就消耗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精力,即集中精力,使大脑变得筋疲力尽。紧张的城市生活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导致情绪失控。同时,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还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自然环境能够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对人的大脑非常有益。研究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林的住房患者康复快得多。现实生活证明,城市人患精神病、抑郁症、跳楼自杀的人日益增多,而风光旖旎、山水秀丽的乡村中,却很少有这种抑郁、狂躁和不安。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示器,但同时也是人类自然属性丧失的酱缸。人类来自自然,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的童真、乐趣,是自然所赐,因此,生活在古老的原始人类,他们敬畏自然,亲昵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精神和物质。但是,自从有了城市,一切变成了人工雕琢,自然丧失了,原始的美丢失了,杀戮增多了,人类的真性情没有了。喧嚣吵闹的城市中,充满了不安、焦虑和虚情假意。难怪城市的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本来好好的年轻人一进入城市的大学就抑郁,就跳楼寻死呃!
我20多岁前生活在一个偏僻、原始、古朴的山村里,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是常有的事。然而,那时的童趣、情乐和向上的乐观心态,并未因为贫困和苦难而泯灭。23岁那年,我走进了都市北京,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并且在北京生活已经31年,收入高了,钱多了,物质生活充裕了,可是我却失去了内心的许多安静和平和,甚至有时变得狂躁和不安。物质生活的满足丝毫没有换来精神的快乐。每日的每日,我总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总有一种做不完事、干不完活、事事不如人、件件不满足的压抑。原因何在呢?早上匆匆赶路上班的焦虑,一路上呼啸的车流,刺耳的噪音,挤压的建筑,拥挤的人群,灰土土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陌生的同事和邻居,即使回到被称为“港湾”的家中仍然无法平静,还要思考着明天将如何如何……一切都是死气沉沉,快乐、烦恼、忧愁、幸福,无法得到发泄,无法得到倾诉,眼前仿佛一片漆黑,所有都要内心承担。这根弦绷得紧紧的,好像快要断裂一般。
曾经梦寐以求的城市,难道就是以自然、天真为代价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