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一课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与“主并不偏待人。”

标签:
圣经论语对读仁者好人恶人得救 |
分类: 论语圣经对读 |
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一课
http://s5/mw690/001mF2luzy6M3A82VNOa4&690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好:喜欢;恶:音wù,憎恶。厌恶、憎恶。
孔安国:“唯仁者能审人之好恶也。”《皇疏》:“夫仁人不佞,故能言人之好恶。是能好人、能恶人也。”
《集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礼记·大学》:“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礼记·缁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其恶有方。”
今译: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欢人,真心地厌恶人。
对读:
“现在你们应当敬畏耶和华,谨慎办事。因为耶和华我们的神没有不义,不偏待人,也不受贿赂。”(《历代志下》19:7)
“那行不义的,必受不义的报应。主并不偏待人。”(《歌罗西书》3:25)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得前书》1:17)
解析:
孔子认为:一般人好人恶人是凭个人情感、个人喜好,这样难免有失,不得其正。只有仁者才能按照一个公正的标准去喜欢人厌恶人。这一点历代注家都体会出来了,没有多少异议。问题是:谁是仁者?谁能称得上仁者?孔子不敢自称,他对颜渊的评价也只是三月不违仁。所以,仁者是一个理想,是一个虚悬的目标。人要努力成为仁者,但没有一个人堪称之。在喜好人、厌恶人上,只有努力去私凭公,而不能说我从来不会看走眼。
圣经中是否定世上有绝对的仁者与好人的,如果有的话,只能是耶稣基督,他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
对别人也不要求全责备,而要忍耐宽容。我们没有资格评判别人,我们看不清判不明,我们太有限了。当然,神也给我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但看到别人有过犯错误时,要凭爱心说诚实话,也要存温柔的心去劝导帮助他们,而不是定罪。“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借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哥林多后书》10:1)梁家麟牧师曾经批评过这样一种人:“面对罪恶的受众,以颁布圣旨的高姿态来昭示真理,与约拿之面对尼尼微城居民的态度完全相同。由于他们责骂的目的不在助人弃恶扬善,而仅在揭露人的罪恶,他们自然不会认同被指责的罪人,不会视罪人同时为罪恶势力的受害人了。委实若犯罪者是明知圣经的标准而故意不为,有宽敞的金光大道而不肯走,那他们亦是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了。”[1]这种态度可能无助于人悔改,反而可能会让人在罪中难以自拔。“可以肯定,一个永远活在罪疚中的人,不会是因真理而得自由的人;一个只会不断为所做的失误而追悔的人,也不可能活出丰盛的生命。而自由和丰盛的生命,却是耶稣基督对信他的人的应许。”[2]
思考讨论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