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2014-09-11 17:16:31)
标签:

圣经论语对读

仁者

知者

好土

荆棘

分类: 论语圣经对读

 

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石衡潭

 http://s3/mw690/001mF2luzy6LXzdDy9432&690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TITLE="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

http://s16/mw690/001mF2luzy6LXzfVKR99f&690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TITLE="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约:简约,简朴,引申为穷困。孔安国:“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

 乐:孔安国::“不可长乐,必骄佚也。”

《皇疏》:“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处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约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安仁:安于仁。包咸:“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也。” 《皇疏》:“辨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秉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之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

 利仁:王肃:“知者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皇疏》:“知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知仁为美,而性不体之,故有利乃行之也。”

《集注》:“ 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康有为《论语注》:“盖人而不仁,其智昏,不能乐天知命;其性贪,不能节欲修身。久困必至于滥,久乐必至骄淫,惟仁者随遇而安,无入而不自得。知者知仁之益,因以为资,慕善而不易所守,虽安行与困勉不同,而皆不为外境所夺者。夫人不为外境所转者,鲜矣!所贵于学者,与常人殊,在转外境而不为外境转也。”

《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礼记·坊记》:“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礼记·表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史记·滑稽传集解》引钟繇、华歆、王朗等对问曰:“前志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校其仁者,功则无以殊。核其为仁者,则不得不异。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者也。三者相比,则安仁优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仁者乐道,智者利道。”

今译:

不仁的人不能长时间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时间处在安乐中。仁者以仁为安,智者用仁得利。

对读:

“我靠主大大地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你们向来就思念我,只是没得机会。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4:10-1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马太福音》13:3-8)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马太福音》13:18-23)

解析:

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与欢乐之中。一般的人,穷困时,可能会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来寻求摆脱;欢乐时,又可能再想出一些花花点子来,进而作出一些出格的事,诸如飚车、醉驾,更无论找情人,养小三了。就如俗语所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仁者能以仁为安,智者以仁益己。历代注家多从性上说仁者与知者,特别是包咸。当然,各人的秉性是有所不同,但真正的仁者少而又少。后人以孔子颜渊为仁,殊不知夫子自道则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所罗门说:“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道书》7:29)保罗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就是说:自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堕落之后,人都处在罪恶之中了。没有真正的仁者了。所谓的仁者与不仁者的差别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的差别了。安仁的境界是人所向往的,但难以达到。也许有些人看起来是安于仁,但从动机、目标、效果等多方面仔细考察,则会发现有许多的不安与不仁。在这个世界上,知者可能多一些,他们会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来从仁中取利,即获得好处。这也罢了,即使主观上为利,但客观上还是行了仁。更多的,可能还是不仁的人与事,当今之世,尤其如此。不能说久处与长处了,无论什么状态都难以持续一小段时间,整个的状态只能以浮躁二字来形容。人人都在奔波奔忙,但有都不知道为何奔波奔忙。

孔子提出的安仁的目标很好,但没有指出安仁的途径。保罗则说,他无论处于什么境况,即无论健康疾病,都可以知足并且喜乐。他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靠主常常喜乐,靠着加给他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在这里,保罗并没有自认为仁者或善人,因为他知道,“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马可福音》10:18)。人人都是罪人,亏缺了神的荣耀。儒家把仁者和不仁者固定下来,不太可取。如果做动态的理解,就会好得多。仁者是向仁之人,就是向往、追求仁的人。这样,仁就不是一个不敢追攀的目标了,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行动了。就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孔子看到并强调了人行仁的主动性,其目的也是鼓励人行仁,不过,在圣经中,指出了神是主动者,而人有其被动的一面。“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若我们先没有感受到神的爱,我们对他人爱不起来或者这种爱不能持久。

若不把仁者、知者、不仁者固定化、绝对化,而只做一个相对的区分,还是可以的。不仁者就像《马太福音》13章所说的路旁和石头地,这些人也被播撒过仁的种子,但这种子被飞鸟吃尽了,被太阳晒干了。就是说:仁没有在他们心里生根,被魔鬼夺去了,或因外在的原因而放弃了。知者相当于荆棘地,他们只想通过仁来取利,而当他们发现仁无利可取,或者要付出相当代价时,就裹足不前,转而他向了。仁者就是那好土,他们真正知道仁的价值,视仁为自己的生命,即使放弃其他一切,也要保住仁。所以,这块好土会结出仁的果实来。当然,孔子与其弟子还不知道:仁就是爱,爱是从神而来。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与知者在行仁上有什么不同?

2、保罗喜乐的秘诀是什么?

3、安仁与利仁绝对冲突吗?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