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

标签:
圣经论语对读仁者知者好土荆棘 |
分类: 论语圣经对读 |
圣经论语对读第七十课
石衡潭
http://s16/mw690/001mF2luzy6LXzfVKR99f&690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约:简约,简朴,引申为穷困。孔安国:“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
《皇疏》:“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处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约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集注》:“
康有为《论语注》:“盖人而不仁,其智昏,不能乐天知命;其性贪,不能节欲修身。久困必至于滥,久乐必至骄淫,惟仁者随遇而安,无入而不自得。知者知仁之益,因以为资,慕善而不易所守,虽安行与困勉不同,而皆不为外境所夺者。夫人不为外境所转者,鲜矣!所贵于学者,与常人殊,在转外境而不为外境转也。”
《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礼记·坊记》:“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礼记·表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史记·滑稽传集解》引钟繇、华歆、王朗等对问曰:“前志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校其仁者,功则无以殊。核其为仁者,则不得不异。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者也。三者相比,则安仁优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仁者乐道,智者利道。”
今译:
不仁的人不能长时间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时间处在安乐中。仁者以仁为安,智者用仁得利。
对读:
“我靠主大大地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你们向来就思念我,只是没得机会。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4:10-1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解析:
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与欢乐之中。一般的人,穷困时,可能会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来寻求摆脱;欢乐时,又可能再想出一些花花点子来,进而作出一些出格的事,诸如飚车、醉驾,更无论找情人,养小三了。就如俗语所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仁者能以仁为安,智者以仁益己。历代注家多从性上说仁者与知者,特别是包咸。当然,各人的秉性是有所不同,但真正的仁者少而又少。后人以孔子颜渊为仁,殊不知夫子自道则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所罗门说:“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道书》7:29)保罗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就是说:自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堕落之后,人都处在罪恶之中了。没有真正的仁者了。所谓的仁者与不仁者的差别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的差别了。安仁的境界是人所向往的,但难以达到。也许有些人看起来是安于仁,但从动机、目标、效果等多方面仔细考察,则会发现有许多的不安与不仁。在这个世界上,知者可能多一些,他们会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段来从仁中取利,即获得好处。这也罢了,即使主观上为利,但客观上还是行了仁。更多的,可能还是不仁的人与事,当今之世,尤其如此。不能说久处与长处了,无论什么状态都难以持续一小段时间,整个的状态只能以浮躁二字来形容。人人都在奔波奔忙,但有都不知道为何奔波奔忙。
孔子提出的安仁的目标很好,但没有指出安仁的途径。保罗则说,他无论处于什么境况,即无论健康疾病,都可以知足并且喜乐。他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靠主常常喜乐,靠着加给他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在这里,保罗并没有自认为仁者或善人,因为他知道,“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马可福音》10:18)。人人都是罪人,亏缺了神的荣耀。儒家把仁者和不仁者固定下来,不太可取。如果做动态的理解,就会好得多。仁者是向仁之人,就是向往、追求仁的人。这样,仁就不是一个不敢追攀的目标了,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行动了。就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孔子看到并强调了人行仁的主动性,其目的也是鼓励人行仁,不过,在圣经中,指出了神是主动者,而人有其被动的一面。“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若我们先没有感受到神的爱,我们对他人爱不起来或者这种爱不能持久。
若不把仁者、知者、不仁者固定化、绝对化,而只做一个相对的区分,还是可以的。不仁者就像《马太福音》13章所说的路旁和石头地,这些人也被播撒过仁的种子,但这种子被飞鸟吃尽了,被太阳晒干了。就是说:仁没有在他们心里生根,被魔鬼夺去了,或因外在的原因而放弃了。知者相当于荆棘地,他们只想通过仁来取利,而当他们发现仁无利可取,或者要付出相当代价时,就裹足不前,转而他向了。仁者就是那好土,他们真正知道仁的价值,视仁为自己的生命,即使放弃其他一切,也要保住仁。所以,这块好土会结出仁的果实来。当然,孔子与其弟子还不知道:仁就是爱,爱是从神而来。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与知者在行仁上有什么不同?
2、保罗喜乐的秘诀是什么?
3、安仁与利仁绝对冲突吗?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