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时容易见时难
(2025-03-01 07:13:15)
标签:
探病火车站寻访再见杂谈 |
分类: 人生百态 |
别时容易见时难
少年游历,在许州认识一位朋友小燕。她小巧玲珑,清纯得像个在读学生。二十岁,就在金融单位上班。我们一起在风景名胜登山临水,流连忘返。一起骑着自行车,远至郊区,陶醉于乡野绿畴。
有一年,她在医院做个小手术,我去看她的时候素手空空。我发现去病房里探视的人,都拎着礼品。我猛然醒悟,自己也应该买点东西表达安慰。过了两天,我一共买了两个苹果,第二次去看她。她竟已经出院了,没有见到。
我想,怎么会这样呢?很感自责。
当时少不更事,轻视悲欢离合。几年后,我离开古城时,不声不响,没有去告别。就那样无声无息地走了。真是不谙世理,但她没有计较。
回到家乡以后,互有书信。她知道我喜欢读看书,给我寄过一本《史记选》。这本书,虽经多次搬迁,现在还在。各自成家以后,既要工作,又要培养子女,联系少了。但心里都一直记得远方的朋友。
改革开放初期,我去许州寻访。经过多方打听,她在段镇工作。我到段镇,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说:“找我们头儿啊,她去总部开会了。”我留了一首诗给她,只记得第一句是“翻山越岭觅芳踪”,还有三句忘记了。
时间不巧,她外出,没有见到!
我到上海工作,听说她早就吃斋念佛。曾写信来,从圣柱师父那里经上海回许州。我得到消息,一早去车站等候。等啊等,等啊等,一直等到中午家人来叫我“舅舅家有事”,我才离开。原来,她约的地点不准确。
哎,时间对了地点不对,也没有见到!
近几年,手机普及,我们联系方便了。她抄写佛经,经常问我疑难,我总是积极呼应,给她答复;她寄了当地特产来,让我感受古城的味道;她多次邀我去,我因脑梗腿脚不便,总说“明年”,但是口惠而实不至。她责怪我“骗人”。我虽事出有因,但也不申辩。
要见面,真难!
今年11月,她去南海朝山,共五人同行。她返程绕道上海见面,我欣然期待。心想,此生亏欠太多,这次一定好好接待,聊表报答。我打算,请她和朋友到家小坐喝茶,再到玉佛寺素餐馆预订包房宴请。不料被她一口否定,提议在火车站简单见面:二十二号下午四点在上海火车站钟塔。
那天三点多,我与她久别重逢。五十几年不见,她语音未变,说一路有菩萨加持,所以顺利见面。她眉宇目间隐约还是旧时模样,只是双鬓如霜,行动迟缓。我们简单叙谈,互赠了礼品,在“上海火车站”标志前摄影留念。须臾,我们互道珍重,挥手告别。
她很激动:想想五十多年前的你我,今天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慨万千。不知这世还能见不?
我想,见与不见情谊永在。我们有佛主保佑,加上各自的努力,一定会心想事成。
年轻时的时候,读李煜“别时容易见时难”这句话,认为太浅白。现在才感觉到,其中包含着很多感人肺腑、肝肠寸断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