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后录
(2024-06-08 05:31:45)
标签:
秦腔越剧差异渊源杂谈 |
分类: 心灵感悟 |
假日里,文友陈铁有发来视频,介绍江苏无锡秦腔演奏。我深感惊奇,苏南、秦陇相隔一千多公里,怎么能有这种情况?照理说,江浙沪一带,流行越剧,不知道秦腔的。我对他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事。”他说,“秦腔主要流行于陕甘。我在杭州听到的是越剧,也挺好听。”
越剧最早产生于浙江,又叫的笃班、绍兴文戏等。因为唱腔动人接近民众,所以在江浙沪持续风行。我给他发去一个视频,是袁派“望晴空”。同时告诉他:“这是《西厢记》里的唱段,唱词婉转,吴语妮侬,如果听不懂,可以看字幕的。”
他说:“缠缠绵绵,沁人肺腑。与秦腔风格迥异。”
是的,秦腔的曲调高亢激越,这种特点与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直接联系。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陡峭险峻,地势复杂。人们交流需要使用高亢的声音,才能跨越自然距离,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他随即发来秦腔《西厢记》的视频。果然,惊天一吼,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荡气回肠,能使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秦腔与越剧截然不同,更令我大惑不解的是,秦腔的众多流派中,也有袁派。
越剧的袁派是著名艺术家袁雪芬。她的表演风格严谨真切、柔和优美。唱腔不追求曲调花俏,而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形成了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的袁派特色。是她带领越剧十姐妹占领了上海舞台,长盛不衰。
秦腔的袁派是著名艺术家袁克勤。他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感情丰富,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清醇酣畅,古朴典雅,苍凉悲壮。行腔精雕细琢,曲体节奏鲜明,严谨整齐,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拖腔尤为独特,满口音、胸鼻音、腹颤音有“一口三腔”之誉,名扬天下。
我感到,人们认为豪放派的作品,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的作品,就像“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腔就好比豪放派,越剧就好比婉约派。
他发来微信说,秦腔起源于西周,展现出西北那种空旷辽远,大气豪放,沧桑感十足;而越剧起源于近代,表现出江南那种玲珑剔透、小楫轻舟的南国秀美。
我说的只是秦腔和越剧的特征,他进一步指出了两个剧种特征产生的地域缘由。
我当即查阅了古籍,《史记·吴太伯世家》详细记载了无锡的始祖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他辞位让国,筚路蓝缕,开发江南,创立吴国,被孔子赞为“至德”。而且,“泰伯奔吴”后,曾三次往返陕西故里。千百年来,无锡泰伯享受祭祀不绝。因为这个渊源,现在,无锡人民演奏秦腔,就毫不奇怪了,应该是血脉里的继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钱钟书有一部代表作《谈艺录》,被誉为集中国传统诗话之大成的著作,在学术界无与伦比。我和文友陈铁有老师异地隔空交流戏剧艺术的话题,就附庸风雅,题目叫作“谈艺后录”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