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各遵其序——漫谈读后感、评论写作
(2022-09-02 16:55:59)
标签:
述读发感评论杂谈 |
分类: 写作漫谈 |
中医处方讲究的君臣佐使,各遵其序,说的是各种药物的分量和作用,都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写文章也与此同理,文章的主旨是君,其余是臣、佐、使,应该各遵其序。
读了书,想要写读后感,就把文本里的内容不厌其烦地摘引,把其中激动人心的情节一五一十地重复,最后说,我很感动。这样“重引用而轻感触”的方法,不是最好的写法。
读后感是读了文本得到的感受和启示,重点在感受和启示。它由两大部分组成:述读和发感。
述读需要叙述读过什么文本,其中有哪些特别重要的关联人物、内容和背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对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述读是感触的起始,文章的发端。没有述读,感想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它必不可少。但不需要原原本本地复述原作,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
发感是读后感的主体,是写作的中心,主要表达自己读了以后的感触和想法,如同处方用药的君。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此”是所读的文本,是借“题”发挥的“题”;“彼”就是“发挥的感想”。
比如说,读了《红楼梦》想要写感想。不要多介绍名著里的故事,要从有针对性地述读,建立自己的观点,如“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不择手段”、“锦衣玉食的优渥条件,比不上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天下人物各有爱恨感情”……等等之一,然后展开阐述自己的观点,行文中顾盼到名著里的人物、内容和情节。
就像我看到你买了一件衣服,想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么贵都买得起”;“衣服只要合适,不要片面追求品牌”、“保证产品质量,就能吸引消费”……等等之一。在文章中不需要过多介绍衣服制造、购买的过程。衣服只是说话、发表感想的由头;自己的想法才是正题,正题才是君!
再说评论。简单地说,评论就是对文本说长道短,说好说坏,这就是君。
就像我看到你买了一件衣服,说衣服“式样简洁,颜色素雅,材料亲民,做工精细,质量坚牢,价格适中”等等,这就是评论。而这件衣服只是说长道短、说好说坏的起因。要是写成“这件衣服好,我也想去买”、“营销服装利润高,我要开个服装店”,……等等之一,这就是感想。
比如说,读了《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指出小说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关系;描写了贾府的奢侈生活;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各具个性……等等之一,这就是评论。要是写“宝黛一见钟情可最终没成眷属,太可惜了”,就变成感想了。
评论多就事论事,说尽“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读后感常借题发挥,说透“感触,想法,由此及彼”。它们的共性是介绍、复述不要过多,重在评,重在感。否则,就不是读后感,就不是评论。相比之下,评论要联系文艺评价的理论,读后感更偏重于深入的思考。如果在文章里大多是引述,那么,肯定是本末倒置,违反了各遵其序的规律。
与文学评论、读后感类似,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写感想、评论。它的写法与此大同小异。如果觉得没有把握,就在题目上避开“感想”、“评论”等字眼,免得作茧自缚。认真看看,仔细想想,经常写写,一定能得到要领。就如经常处方用药,君臣佐使之理,就会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