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那天高考结束,他们约我吃饭,估计是为了庆贺或放松一下,饭后我们去茶楼,大人和孩子分成两桌,各自聊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经意间,听见孩子们在谈论许三多,我感兴趣地凑了过去,问他们咋会喜欢许三多,他们七嘴八舌说开了,主要意思是这部电视剧很“真实”,看样子这群孩子对此印象十分深刻,里面的人物,情节几乎烂熟于心。老实说,对《士兵突击》我只“瞟”过几眼,没完整地看过一集,最近广东卫视再播时,倒是完整地看过几集,觉得还不错,属于“琼瑶式”的煽情,但手法要高明几十倍。
我就纳闷了:现实中,那么多榜样、典型,80后几乎一个也没记住,那么多“感动”就没感动他们,这是为啥?和尚愚钝,使劲想啊想,也没找到真正原因,最后勉强归结于我们的宣传部门--造制造榜样的手法。
过去的几十年,宣传部门塑造了那么多的榜样和时鲜的道德模范以及“感动”人物,各行各业的尖子、标兵、旗手,如钱塘潮水般涌来涌去,虽然他们都是来自于普通人中间的真实人物,却难以真正地影响普通人,或者说难以令我们真正地认同和信服,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在于塑造典型的手段。为了将一个人塑造成典型,宣传工具往往不惜一切将他从人群中抽离(抽离,这个词合适不?),他的言行本是常人应有的、也可能有的,却一定要让那些言行变成他一个人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于是“宣传”把他变成“模范”的过程,就是把他从人际、人伦、人群中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奉献者、施与者甚至是拯救者的过程,也是自觉不自觉地推开、轻慢甚至贬低其他普通人的过程。说到这里,讲一件真实的“塑造”故事。“5·12”大地震后,我市要举办一场募捐晚会,和尚被调去为晚会写主持人串词,素材是他们收集好了的,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需要主持人来讲述:我市武警支队的队长奉命带队到灾区救援,没想到在“前线”与在成都服役的儿子不期而遇,父子俩拥抱以后,父亲责怪儿子“为什么不给老子报告”,儿子说“怕你们担心”,分手时,支队长对其儿子说:“好好干,不要给老子丢脸!”就这句“好好干,不要给老子丢脸”,在领导“审查”的时候给改了......我就不懂了,老子为什么不能那样说?
也许正是由于宣传的老套,培育起了大众接受心态的倦怠(审美疲劳?),所有的“典型”随着报告会的散会而散去,本来图谋“扎根儿”的,结果却只赚了容易动情者的一掊眼泪(人要时常排泪,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这样说,并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榜样还是要树的,你们继续。
那么,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印象那么深刻?一般来说,人们赞赏某个某个艺术作品,“真实性”往往是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今天,接受渠道和发言机会增多的情况下,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接受者,都很热衷都十分擅长分析作者如何使虚构达到真实的效果(此前我也偶尔听到过一些成人谈论许三多),大家都把《士兵突击》当作是现实存在来议论,根本忘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其实离常人很远,真是得鱼忘筌,从《士兵突击》中没有“坏人”这点我们就应该“醒悟”。所以,这部电视剧成功俘获了所有观众的心,它所塑造的形象比“典型”更典型,比“道德模范”更崇高,比“感动中国”更令人感动,甚至比我们周围的同事朋友更亲切,那么,我们的“喉舌”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或总结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