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稻盛传奇 |
稻盛小时候是一个胆小腼腆、性格内向的孩子。小学开学第一天,由妈妈陪同,自然没有问题,但第二天听说要自己一个人上学时,马上就哭嚷起来:“我不要上学。”虽然学校离家不远,开学一个月内却每天都要家里人接送。但慢慢就习惯了,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了新朋友,在学校与朋友玩耍很有劲,后来不知不觉就成了孩子王,后面总是跟着一群小喽罗。
小学一年级各门成绩都是甲,父母很惊奇。尤其是母亲格外高兴:“我家和夫门门功课都是甲,亲戚中从没这么聪明的孩子”。她逢人就夸耀。但稻盛家并非书香门第,父母从不督促他读书。家里也没有书,看到其他小朋友家书架上摆着什么文学全集,就问父亲:“为什么我家没书?”父亲答:“书能当饭吃吗?”
稻盛觉得玩耍比学习更有意思,只要不上课,总是和一班顽童玩游戏打仗,虽然告别了小时候的“哭虫”形象,但也不晓得有刻苦学习一说,不久成绩都从甲降到了乙。
做孩子王也不容易,因为不能让人看出自己心虚或懦弱,否则大家就不服你,甚至把你从朋友圈子中赶出去。有时即使心中害怕也不能流露,要硬着头皮,鼓起勇气,去挑战那些比自己厉害的家伙,去打些明知打不赢的架。当然光靠蛮勇、光靠腕力不行,当头头除勇气、魄力之外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掌握人心,稻盛从儿时的游戏打闹中渐渐悟得了这个道理。
当时班上有一个遭孤立的孩子,以为只要讨好稻盛就能争取和大家一起玩。一天,他对稻盛说:“我有五十钱银元”。当时小孩一般一天只有一钱零花钱。五十钱就算大钱了。稻盛起初不相信,也没放在心上。但那小孩老找稻盛, 稻盛忍不住就问:“你真有吗?”“真有!是奶奶给的, 稻盛愿意的话可以随便花。”几天后,那孩子真的拿来了五十钱银元。“你真的让我随便花?” 稻盛觉得不踏实,又确认了一遍。“当然,你可以随便花。”他说。
稻盛决心一下,就把那钱全都买了点心,分给了小朋友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花这么多钱,又在朋友中出了风头,稻盛得意极了。
谁知第二天一上学,看见那孩子的母亲也在学校。原来,那五十钱银元是那孩子从母亲钱包里偷出来的。但到了这时,那孩子却一口咬定是稻盛逼他拿的,如果不拿就会欺负他。稻盛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被老师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因为是那孩子主动, 稻盛事前跟他几次确认过,所以稻盛理直气壮争辩说:“我没有错。”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不容分说,似乎责任都在稻盛,稻盛成了老师眼里的坏孩子。
还有一件事。当时稻盛班里有一个刚从台湾转学回来的孩子,头上有一个钱币大小的秃斑,于是大家给他取了绰号“一钱秃”。他在班上也常受人欺负。有一天他对稻盛说:“我家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爷爷让我叫稻盛和大家一起来吃。”因为有了上次五十钱银元的教训,稻盛不再轻易接受,但经不住对方一次又一次地邀请, 稻盛就当真了:“那我们今天就上你家摘柿子,好吗?”“今天我爷爷不在家,不行。”第二天再问他,他又借别的理由说不行。这样推托几次后,有天又说“爷爷不在家,不行。” 稻盛不耐烦了:“既然请我们去吃柿子,哪天去不行。”于是叫上十几个小喽罗,前呼后拥跑到那孩子家,把满树的柿子摘了个精光。
其实那孩子也是撒谎,事后他爷爷怒气冲冲赶到学校,结果又是稻盛不好,是“稻盛要摘的,不让摘就要挨揍。”老师又声色俱厉,将稻盛臭骂了一顿。稻盛又是有口难辩。
这两件事留在了稻盛的记忆里,让他学会了“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要弄明白人家话语里的真实意思,不要主观随意地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