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第一罚单出炉的背后:注重程序的开始
(2008-12-05 03:07:57)
标签:
cba篮球外援职业体育体育 |
分类: 体育营销-谈谈专业 |
直至2008年12月5日临晨1点08分
在文件编号为“578”的CBA史上最重罚单上传至官方网站之后,
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的有关滇沪球员冲突事件的最终处理阶段终告结束。
12月4日下午3点,中国篮协在距离办公楼不远的培新宾馆举行“征询会”,历时4个多小时方才结束。晚八点多,在简单用过晚餐后,联赛纪律委员会继续开会,并作出了最终的处罚决定。
看到有网友在质疑,一个明摆着的事情,处理起来为何要花费一周时间呢?事实上,只要留意11月28号以来的各类媒体相关报道,以及事件双方当事人的表态,不难看出,如果仅仅凭借常识来“推理”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但问题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处罚决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恰恰是某些关键事实的各执一词,以及第三方证人证言以及证据需要时间来收集,研究以及作出判断,因此,篮协的审慎态度就不难理解了。而采用“征询会”的方式,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一个当面陈述的机会,纪律委员会当面质询,同时向媒体代表及球迷代表开放,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采取的最积极手段了。
从职业联赛的进程看,同这次滇沪球员冲突事件所引来的超级罚单相比,在处罚决定作出前的这个“征询会”的程序性安排同样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现行体育体制框架内,“体育法庭”亦或是“体育仲裁机构”距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中国的体育协会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规则的管理者,监督执行者。类似球场暴力等国际职业体育运动中并不鲜见的状况,放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只能由协会来自查自纠。遇到某些介乎于触犯国家法律和行业纪律之间的状况,如果没有司法介入,仅凭协会自身力量,往往会力不从心。
好在这次篮协选择了继续出手,并且有了一个程序性的突破,邀请各方来一个相对公开的“征询会”,而不是仅凭某些信息轻易做出决定。在这次“征询会”上,纪律委员会成员及与会各方代表在分别听完双方当事人陈述后,对当事人分别进行了询问,而双方的陈述内容,问题回答,以及证人证言等,组合起来,就非常有利于对事件真相做出合理判断,同时也给了双方当事人自我主张的机会。相信这个突破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会逐步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翻开NBA或者NCAA的那些清晰和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在赞叹人家的东西是如此之完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人家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是依靠几十年来不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整理后一次次上升为制度设计的。
和国际先进的职业联赛相比,咱们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但所幸在篮协的作为中,你能看到前进的步伐和改革的方向,因而拥有了更多的期待。
人们常说,站着说话不要疼,此话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