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外援政策阻碍本土年轻球员成长”是个伪命题
(2008-11-17 18:34:27)
标签:
cba职业体育外援体育 |
分类: 体育营销-谈谈专业 |
08-09赛季CBA联赛火爆开打,从首轮过后的统计数据来看,外援们以其分外抢眼的表现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与此同时,质疑声再次响起:CBA的放开外援上场时间限制后,会减少本土年轻球员的上场机会,从而阻碍他们的成长。
依笔者看,这是一个明星的伪命题。所谓命题,通俗地说就是论点;论点,大体为三类,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尚没有事实证明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所谓“伪命题”通常是指第三种,既,凭借以往经验或者主观认知,就轻易下个结论说,某某某是错的。比如,说外援上场时间多,本土年轻球员上场时间少,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继续去推论说,外援上场时间多必然导致年轻球员上场时间少,就未必了;至于年轻球员上场时间可能会少,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成长质量下降,更属于妄下结论了。
首先,在国内顶级球员资源相对短缺,转会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各队之间明显的强弱差距一方面会导致赛事悬念的下降,另一方面比赛的精彩程度也会打折扣。从某种程度上讲,球迷是愿意看一个充斥年轻球员但没有外援的相对低水平的赛事呢?还是更愿意看到一个高强度高对抗高水平的赛事呢?
其次,如果赛程短,比赛场次少,并且保留升降级的话,那年轻球员的上场机会恐怕会少之有少。但事实是,新赛季还算“漫长”的赛制,要求各只球队必须保持足够的板凳深度,与老队员的体能状况相比,在高对抗下,或许年轻球员的机会更多呢,至少彼此彼此吧。而没有升降级之忧的球队老板们,在考虑成绩和球市的过程中,一定乐于从生意的角度出发,去看看培养“潜力股”的可能性的。
最后,回头看看CBA这几年吧,一方面,老球员因为职业化的发展而保持着比赛能力,比如刘玉栋的两次复出以及大郅、大巴的回归和依旧神勇;另一方面,中生代、新生代球员,乃至高中生、CUBA等球员的名字频频出现,用人才辈出来形容不算过份吧。再放眼望望世界吧,欧洲联赛的外援政策更加宽松,有的国家甚至容许每队有8名外援,可是你看到欧洲国家队的水平是在下降吗?
补充一句,当一个被称为职业的赛事拥有了越来越高的上座率、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当球员的收入不断增加,球队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候,又会有多少家长和少年憧憬着篮球职业的梦想呢?
包括外援政策在内,CBA还存在很多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但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并且也只能透过发展中的改革来解决。在体育全球化的趋势面前,在主流运动项目职业化的浪潮面前,任何试图退回去,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作为,都必将无法经受时代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