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CBA遇上“暴脾气”

(2007-01-14 23:48:05)
分类: 体育营销-谈谈专业
    这是一个流感多发的季节,也是一个流言多发的季节。浙江万马与福建SBS比赛当日所发生的一切在真相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被不断放大:当泥巴被看作了砖头,砸碎车窗玻璃就变成合乎逻辑的推理,于是“骚乱”之类的词汇描述就更加的顺理成章了。没办法,谁让CBA遇上了“暴脾气”呢。
    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的攻击行为几乎是伴随体育赛事而来,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有四大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激烈的竞争”,其次是“民族主义或地域情绪”,第三是“江湖恩怨”,第四是“酗酒”。每一项竞争激烈的职业运动,几乎都是产生球场内外攻击行为的“温床”。在多只球队为季后赛名额而全力拼杀的当口,“激烈竞争+江湖恩怨”,在公共道德、体育精神缺失的非职业背景中,一幕幕攻击行为开始上演。
    国外减少此类行为的经验是,对于球员的攻击行为,必须严厉惩处,由此导致的损失应大于其通过攻击行为所获得的好处;同时尽可能鼓励正确的行为并树立榜样。对于狂热观众的攻击行为,应密切监控潜在闹事者,对于查处有暴力和斗殴史的观众应禁止其入场。
    时至此刻,有关管理机构正在调查事实真相,相信会对有关责任者进行处罚,并实施防微杜渐实施诸多预防性措施。措施的有效性不得而知,但职业化的努力方向应该得到肯定。
    传播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对攻击行为的渲染和放大,只会加重当事双方对立情绪并可能导致新的摩擦。在中国的职业赛事当中,CBA联赛做到今天的局面实属不易,从国家队到地方俱乐部,从职业球员到普通球迷,乃至媒体,大都从中受益,作为价值链的一环,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