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圣诞,在上大学之前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在我有关故乡那个偏远而古老的小城市的记忆里,最热闹的还是穆斯林的开斋节,清晨,沐浴更衣,在和父亲前往清真寺做礼拜的路上,满城飘散的炸油饼的香味,清真寺忽远忽进如和声般美妙的颂经声,以及熟悉的街坊们互相道贺“俺色俩目而来昆”(阿拉伯语,你好),构成了一副生动的节日画卷。
到北京上了大学以后,和同学们跑到教堂去看人家做礼拜,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像是在看电视剧。直到有一天,自己做了乐队,为学校圣诞晚会演出,才在欢唱的人群中找了一份别样的感觉。工作了这么多年,对于各类洋节已经多少有些疏离了。除了某些与节日有关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纷至沓来的朋友同事的短信祝福之外,竟不会再有什么触动。
每每看到商场里面那些戴着红帽子的大姐阿姨们,在圣诞音乐背景下的扭捏作态,除了想笑没别的。感觉还没有我故乡那些在清真寺门口散发油饼的老太太们亲切和可爱。
有业务往来的外企和准外企的高管大都飞到中国以外度假去了,公司里的年轻人张罗着买了很多装饰物来布置布置,觉得也很应该,找个借口让自己开心,肯定是种积极的心态,没有必要玩得那么深沉,更没有必要非得有十足的理由。不知道今夜,这帮小子上哪儿疯去了?
哲人说,“我思故我在”。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在不断的选择与放弃中,每个人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在某个方面得到越多,在另一方面的亏欠就一定越多。每个人行事,常常是在不知不觉间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但当内心有两个声音存在的时候,“乱”就是一种必然了。
说节日说到了人生,有点大尾巴狼了和不知所云了,见笑。不过,上面这段话对于今日之中国节日现状也是适用的。当这个国家努力摒弃羁绊,全力开放并实现现代化的时候,肯定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传统沦陷的痛苦。这也是一种必然的亏欠。问题是,有些亏欠有机会补得上,有些或许永远都没有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