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辨析课程报告
1.
考研之前,自以为很会读书。从小便被父母与朋友夸为喜欢读书的人。那时觉得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也是一件简单的事。
现在才明白,以前自己所谓读书,只不过是“有什么,就读什么”。所谓“有什么,就读书什么”,意思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读书也是要选择的。
好比一路升学考试,报考高中或大学,总要知道哪所学校好,哪所学校差,然后再填志愿,万万没有闭着眼睛瞎填的道理。读书也是如此,先知道有哪些好书,然后再去读。
读了坏书,等于交了坏朋友,祸患不小。比如,自己当初看武侠小说,第一次读的是陈青云写的小说。一读之下,觉得武侠小说无聊、荒诞、外加些稀奇古怪的外号。直到有机会读了金庸的小说,才别有洞天。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有金庸,便不会走那些弯路了。
而对于搞专门研究的人,就不单单要做到读好的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更是要做到“想读什么,就有什么”,意思是要具备极强的文献检索,即找书的本领。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所谓的找书,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找史料,研究唐朝的人就要找唐朝时代的文献资料,研究先秦的自然要看春秋战国时代的书,一般而言时代越靠前,史料越少;二是找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明朝的,不仅要看明朝时代的史料,也要看清朝、民国以及当代人研究的文章,换言之,研究的对象时代越靠前,需要读的研究成果就越多。
从史料来说,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文字史料凭个人之力,尚可以搜集,如果勤奋点,花个七、八年还能读完。从唐朝以后的史料,不仅搜不尽,也读不完;至于研究成果,无论是关于哪个时代的,永远都读不完。
所以,如何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史料与研究成果),便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这就需要文献检索了。时至今日,文献检索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发展。一种是传统的纸质检索,一种是网络检索。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了解之后,选择合适的方式。
2.
今天跑到图书馆去找书,我们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书的名字或者作者名字就可以了。那么在电脑未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来找书的呢?那就是靠图书目录来找。目录本身也是一种学问,即目录学。
从事某项历史研究前,到底有哪些史料需要掌握?如果漏掉了重要史料,那研究的结果便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同时,还必须掌握前人是否研究过同样的题目,否则费了心血,搞得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那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的人有一种误解,以为网络技术很发达,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传统的目录学已经没用了。其实大谬不然。
首先限于资源有限,大量的史料与研究成果并没有全部转化成电子资源。比如现在对历史论文与著作的电子化,往往只能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那之前的研究成果就没有电子化。至于史料方面,未能电子化的更是多如牛毛。都必须依靠目录来查找。其次,有的时候你知道书或者文章的名字,还能通过网络检索;但有的时候,你甚至不知道具体的史料与文章,那该怎么办呢?目录便在这个时候登场了。
比如研究明史的,必须去看看《百年明史论著目录》(安徽教育出版社);研究敦煌学的,必须看看《敦煌学论著目录1909—1983》(甘肃人民出版社);而所有历史研究者,都要看的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华书局)以及《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如此才能知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而找史料,研究民国的,可以参考《全国民国档案通览》(中国档案出版社);研究戊戌变法的,要看《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上海书店出版社);研究义和团的要知道《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总之,如果不从整体对研究方向的史料与成果有所把握,那就注定会走弯路,浪费精力与财力。
我提到的都是当代出版的目录。其实从古代出现文字以后,古人就开始编目录了。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四库全书总目》了。现存的最早的官方修订的目录则是《汉书·艺文志》,此书为研究目录学者最重要的文献,对古代文献的考证都要追溯到《艺文志》。对于古代的目录我实在不懂,不敢乱置喙。但有两本入门的书我觉得可供门外汉参考一下,一本是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一本是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接下来谈谈网络检索。现在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想要查查图书馆有什么书,人坐家中,手指在键盘上点几下就行。放在过去,你可能要一个个图书馆跑,跑外地,比如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跑到了以后还要翻卡片,甚至询问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有的图书藏在大学里,找都找不到。这些问题在网络时代,已经不是问题了。可以说,网络替人们节省了许多技术性工作甚至节省了体力,真的是功德无量。
在网络上查找文献的基础,先是利用免费的资源。最基础的是百度、然后是谷歌图书,国外的Calis、WebCat
Plus与JAIRO。再比如通过各大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主页搜索,例如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专门的有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台湾近史所档案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东洋文献学目录。
然后是收费的文献检索网站,比如“读秀”,是学者利用较多的查书网站。还有中国知网,是搜索论文。另有全国期刊网,可以查找当代、民国、乃至于清末的期刊篇目(也可以提供原文)。
上述这些网站主要是提供目录检索,即网络版的目录,而无法直接阅读图书与文章。而能够提供原始文献阅读的数据库越来越多,但都是需要收费的。而且很多不面向个人用户,只对机构用户开放。作为个人,如果不是隶属于大学或者其他研究机构,想要利用到数据库的话,可以到公共图书馆去。比如在上海图书馆的三楼就提供电子资源,而在一楼的近代文献阅览室与二楼的古籍阅览室则各自提供上海图书馆自己开发的数据库。
这一类的数据库有《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清实录》、《申报》、《北华捷报》、……而且数量也日益增加,种类也越分越细。
最后,我想这样来形容一下传统纸质文献检索与网络检索的区别:同样是找人,如果知道这个人姓什么叫什么,甚至知道籍贯与年龄的话,那就用网络检索,绝对事半功倍;而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的姓名,甚至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你只是觉得应该有这么一个人,那就得靠传统的方式来找。多跑跑图书馆和书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