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非常远,基本上要2个小时以上。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在学校边门发现了一部公交车,坐30分钟到莲花路,再换乘一部公交车,坐20分钟就可以了(不包括等车以及走路的时间)。
但是后面这部公交车有个问题,班次间隔太长。不过即使把间隔时间算上去,还是比其他交通工具节约时间,所以我还是选择乘坐这部车子。今天在车站等了25分钟,公交车才姗姗来迟。一同等车的老阿姨一上车就对卖票员发牢骚:“都等了半小时了!你们的车子怎么这样!”结果卖票员马上回了一句:“半个小时算什么。就是等一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听了这句话,我的心头马上对这名卖票员的态度和这班公交车产生了恶劣的印象。那一刻我认真的考虑起来,以后是否不要再坐这部车子,宁肯多花些时间去坐其他交通工具。
我同时马上意识到,自己产生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愚蠢。不管卖票员的态度有多恶劣,选择这部公家车是最合理的选择,只有坐这部车才最符合我的利益。但是,为什么明明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我却会冒出改换其他交通工具的念头呢?
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其实最符合利益的选择并不能满足人的全部需要,如感情需要。最符合利益的选择,其实就是分析了各种得失与成本,理性选择出的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方案。无论是公司还是国家又或者个人,都应该抛弃感情因素,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大概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正确的吧?在国家或其他非人的层面上,我觉得这是正确的。可是涉及到个人,我却觉得提倡绝对理性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正如同理性选择的定义,抛弃所有感情因素,所以在理性选择做出的计算中,是不包括任何感性因素,这也是因为感性因素是无法量化计算的。其中便包括了人的感情因素。
想必很多人都被上司斥责过,如果一名上司对自己的下属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比如可以选择是否继续雇佣员工),他骂下属笨蛋,那么有的人会反抗,有的人会选择忍耐;再进一步,如果上司动手打下属耳光,那么选择反抗的人会多一些,但依旧会有人选择忍耐。而从纯粹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反抗是愚蠢的,只有忍耐才是最合理的选择。我想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被打耳光了还不反抗!这就牵涉到了人的尊严、面子等感性因素。试想一个人为了保住职位,忍辱负重,挨了上司的耳光也不还手,从理性角度而言他做得正确,但是他受到的屈辱以及内心的折磨,是否就一定与他保住的职位相等呢?
人是由理性与感性(非理性)构成的矛盾体。一方面人类追求绝对理性,即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克服感性的特点。简而言之,理性选择的结果只是利益最大化,却并不一定是最合理或者最公正的选择。不过,合理与公正,其实也算是非理性因素。
国家的运作应该可以视作属于纯粹理性的范畴(除去个人专制独裁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说政治是丑恶的,因为国与国的交往都是以利益高于一切,不掺杂任何感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国家之间无正义,总是互相利用与出卖。但这却是纯粹理性选择的结果。理性选择是排除了人类感性因素(尊严、面子等)后才进行的,所以人们即使达到了利益最大化,却未必是最快乐的。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要钱不要脸,有的人却为了一点小事,花费巨大的成本打官司,讨说法。
我无意过分夸大感性因素的重要性。事实上,理性选择与非理性选择之间也是互相博弈。还是回到我选择交通工具的例子上。经过思考后,我还是决定继续乘坐这班公共汽车,因为如果不坐它,我要多花上30分钟。而我的底线是如果只多花10分钟,就选择其他车辆。
如果小偷偷我钱包,我会打他。但是如果有人拿刀子来抢劫,我就自己把钱包交出去。这些都是理性选择在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无可厚非。那么究竟该如何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做出让自己最愉悦的选择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你认识了一个对象,他(她)硬件软件样样后,有钱、性格好、容貌身材一流(假设有这样的人),对你也有好感,理性选择自然是结婚。但是你就是没感觉,没有爱,怎么办?
你疯狂了爱上一个人,对方明明一无是处,游手好闲又对你态度恶劣,你自己都知道跟着对方一定受苦,但还是忍不住陷进去,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对于前者,你就慢慢谈呗。一年不行,谈两年,两年不行谈三年,一直谈到有感觉或者理性告诉你,放弃吧,换人吧;对于后者,那就拖。拖个三年五年,拖到你的理性开始恢复,告诉你应该怎样选择为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