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量横向待修复 二千点撬动成本低

标签:
财耕谈曹伟大势研判股票麦氏理论 |
分类: 市场解读 |
是否利好在于解读
证监会对IPO定调放缓新股上市被视为政策调整,以此解释为“利好”,所以周二有关次新股出现明显上涨,中小板与创业板个股涨幅居前。这个现象看周二高开合乎情理,可惜最后日K线收黑挂在周一黑K之后,多方也没有取得优势,这样解释不符合市场事实,跌势中意图高开反击,因为操之过急最后还是要以失败告终。
周三指数直接跳空低开,开盘前股指期货指数大幅度低开下跌,对A股的开盘造成一定的压力。指数跳空低开直掼而下才11分钟来到1991点,奇迹发生了,竟然从低位直拉而上,市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指数翻红,10点钟回到平盘之上回补跳空缺口。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拔高走势,究竟是哪里来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横空出世?
通常如此强大力量在短时间内强势拔高,除了大盘权重股股之外没有其他可能。当时的平安银行及中国平安,再加一只中国人寿,大概可以解读其中的演变。两只保险股持续强势到最后收盘,居功至伟,是周三指数上涨的最大功臣。不仅仅是前面三只股,也应该提一提浦发银行及中信银行,它们也有所表现,同时石化双雄也有不错的稳定架势,才造就了周三的“瞬间反扑”。
为何要这样快速来反扑呢?是顺其自然?势所必然?还是因为紧急关头、紧急状况?万不得已,不得不做?这些疑问伴随收盘后也给出答案,指数维持在2000点,二千大关再度力守。不仅是沪指,沪深300指数也如此,深证综指一样表现亮丽,中小板与创业板指数也都拉起来作收,总算撑住了摇摇欲坠的跌势,多方守住了。
人心浮躁看涨而跌
细部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有几个状况可以说明:一是,大盘权值股强势拔高促使指数重新回到2000点上方,暂时稳定。这个动作可以视为政策背后的影响力,也可以看成是政策护盘,当然也可以是市场性炒作行为,市场价值发现的积极投入,当然也可以说是“国际大鳄”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关联呢?看股指期货指数如此的强劲拔高,即使不是也都差距不远,因为真的来得太快了。
二是,近期市场人气倾向的确有适度启动迹象,看涨跌家数的变化大致上可以了解,尤其是前几天上涨家数始终大于下跌家数,今天更是在一开盘涨幅比低于25%的绝对弱化下,瞬间重新扩大到50%以上,到收盘时竟然达到75%的绝对优势。就因为这个特征造就指数最后以最高点收盘。为何人气始终“打死不退”,难不成开始有了人气汇聚形成的聚拢作用?务必注意这个问题的延伸与衍生。
http://caigengtan.com/media/media/2014/05/2201-t35h7jk0.jpg二千点撬动成本低" TITLE="低位量横向待修复
三是,仅靠少数几只大盘股强势拔高,平安银行总成交额才2.97亿元,中国平安才6.55亿元,中国人寿更低,才6549万元,三只加起来10.17亿元。这些个股只要投入极为少的资金就可以轻易撬动股价,造成指数从低位拔高,投入的代价不大但效果显著。究竟真的是政策护盘?还是与期指配合的炒作呢?显然,大势缩量压低,不必动用太大资金而撬动期指强势拔高,来回两边对倒,获利丰厚,是“对冲资金”的行为吗?如果是,仅仅是“有利可图”的对冲行为,不是真实的低位稳定支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可以强势拉高,明天也可以大幅度掼压,这是一把剑、两面刃,结果未知?
四是,从技术面观察,均量线的趋势依然下跌,不会也不可能因为一日之间的拔高而随时上涨,就算真的要涨,上涨的幅度也不大,再上涨的空间也不多,为何要这样强拉呢?麦氏理论的量潮统计中谈到,五条均量线直压而下,这样的量潮趋势不是短时间内形成,怎么可能在一日之间说改变就改变呢?这是不可能的事。就算瞬间放大量达到半年量822亿元水平,也不是一天就成局,至少要形成区域的持续扩量才可以完成区域量潮的改变。在没有看到这个条件以前,无法相信量潮可以助涨。
五是,均价线趋势的下跌不是一日间形成,20日均价线还没有被有效的站稳、扭转、助涨,连10日均价线都还没有改变以前,只能视为“短线的强势”,无法延续就无法改变长期趋势的下跌。就算日K线形成红K线直接穿透季线的2048点,也只是瞬间的强势而已,还不至于造成大幅度的扭转改变,还需要时间,还要继续修复。
麦氏理论十大原则中“趋势、大小、就近、平台、顺序到交叉”,光就这些条件应用到均价线就知道价格趋势的下跌压力还在,120日均价线的下跌趋势“扣高而助跌”,它才是最大影响与破坏的来源,目前不宜看多,只能选择性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