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五(1月18日)开盘论市:不疾不徐,看涨趋势不变。

(2013-01-18 10:27:50)
标签:

财经

大势研判

股票

麦氏理论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周四的分析中谈到,盘势的变化会形成类似让多少散户“惊慌失措”的感受,好像就要下跌,或是如此的弱势实在 不会上涨,其中如果是以指标形态作为操作应用判断的分析者更会是如此,尤其是使用MACD指标分析,几乎都会简单的认定为“高位双头形态已经形成”,同时 与指数形成更明显的背离,因此会有下跌的倾向。但,今天直接的高开后越过5日均价线,会让很多以指标设定操作者傻眼,难免会有晴天霹雳的感觉,一时无法适 应如此的演变倾向,对于要涨还是要跌也搞糊涂了,为何会有如此的差异变化呢?

最重要的是“过早认定下跌”,这是心态问题,因为看到从低位 1949点急速拉高,涨幅如此之大,至少应该要有所回调,或是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但是结果是根本没有回调。为什么一定要认定回调?回调的目的是为什么? 大致上的观点会认为回调是因为涨幅过大,如果从资金介入后因为成本一再垫高,根本就不想卖出,或是还没有到真正卖出阶段,而且还可以继续再加码,或是场外 观望等待的资金伺机见低买入,那么任何“稍微”的回调就会被接走,不仅如此,而且都以10天的平均成本进行操作,那么这样的强势的接手就不是简单的几个指 标形态可以解读。

本栏的观点是:任何的操作都是技术分析,因为每一个操作都会面临时机的配合、点位的选择,加上资金的分配,这些操作应用 的步骤事实上说明的是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所有有关技术分析的线图分析只是一个倾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线图结构背后的心理行为才是分析的关键。更重要 的是,不同大小资金的操作,与时间周期长短,对每一个操作所产生的压力与承受能力都有所不同,绝对不可能简单的依据某一个技术指标就认定会有哪些倾向。

在 某一些过程中,简单的辅助指标的确可以给予认定及判断,可以解释当时的市场面貌,但无法完全包含市场所有行为。因此,不同的层级会有不同的需求与变化,可 以从简单的指标倾向看到某一些层级的操作行为倾向,但无法全面解读所有操作者的需要,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均量线与均量线的趋势倾向来判断,这个才是所有技 术分析的根本,即均量线及均价线决定了趋势的发展,当它们的趋势形成涨势,长期结构完成之后,只要维持原有的趋势架构没有改变,任何的回调都是为了再上 涨,所以没有必然下跌的说法。

因为这样的结构,所以只要任何看起来似乎有回调动作时,却常常会有被偷袭的倾向,尤其是在瞬间的变化中产生 的瞬间拉抬,明明已经看到回调的事实,就在盘中修整后,尾盘再度拉高,又将回调加以修正后改变。这样被偷袭的动作会日复一日,使到最后市场没有什么观点与 看法,或是少了很多“感觉”,其中最大的是依照状况是“我感觉会下跌”,因为都是用感觉,所以都是感性的经验以为,往往自身的经验就是最大的欺骗。

也 会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跌不跌,此时也会改变初衷认为“不再下跌”,尤其是原来“明明看跌,一旦拉高后改变看法”;原来“上方压力已经突破”,谁知一突 破后确认上涨,应该买进时,偏偏这个时候反而压回来,形成真的下跌。如此的演变很容易构成“来回两面挨耳光”,关键在于“短线操作”,以为可以在短线中上 下其手,以为可以用“高超的技术左右逢源”,殊不知趋势与波段的操作应用才是最好的模式。

从《麦氏理论》角度观察,本栏认为在这个阶段还 有一次突破上一个高低的动作,会让你误以为会创新高,但偏偏此时会再度压低,重新压回2243点,即本周一的强势拉高到下周一就会出现改变,到时候回调下 跌的动作也会更明显,而今天去认定回调事实上也没有错,只是突然间再度拉高会形成“惊讶”,同时不知所措,如此就会出现慌乱,这就是资金博弈对比应用中的 最大差别,因此拉一个拉高后再下杀,犹如一次“晴天霹雳”,搞到满头雾水后才有再度回升的动作出现。

只要安安稳稳的进行趋势操作与应用把 握,就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与变故,甚至于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趋势不变,其中的涨涨跌跌暂时不去理会,那么今天的压低与明日的拉高,也只是上涨趋势中的 一个插曲及变化而已。就算短期的“三线鼎立”有所修整,长期的“三线鼎立”上涨趋势继续,对多方长期操作没有影响,这个才是最好的判断与分析。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