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三(2月15日)开盘论市:上涨时间周期已到。

(2012-02-15 10:57: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今天的盘势要注意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变化,第一个因素是上周三拉高以后循环变化的持续性,即当时由权重股与大盘股拉抬指数后,有色金属板块及煤炭股跟进,今天将是第一个5天时间周期的关键时刻,上周三多方的发力是有计划的操作模式,那么今天会持续延续类似的操作,这个状况是市场操作手法的一个必然结果,值得关注。麦氏理论学习与研究


多方只有持续延续与延伸这样的操作模式、手法与应用才有更上一层的发动作用,否则无法解释为何上周三要如此拉高的操作。尤其是采取“垫高成本加码拉抬”的操作模式,已经将指数垫高到2317点以上,站稳在2330点区域就不应该轻易再回跌,尤其是成交量的“蓄量”,已经形成有效的“蓄势待发”,等于已经拉开弓以后就不得不发,多方只有勇往直前再次“垫高成本加码拉抬”,否则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所以今天进入第一个循环的5天周期,尤其到了下午13:30分以后更为重要,因为多方形成优势以后是否再延续与持续?只有继续的垫高成本操作才有再度逼空的优势,而且会让原来在场外观望资金开始进场,这样就构成持续有效的逼空诱多,再次垫高成本的拉抬,之后就会形成“赚钱效应”,接下来市场的操作顺遂后胆子也大,开始构成敢于操作,勇于追高的气势。


这个状况得到技术面的强力支持,因为成交量本身已经俱备这个条件,尤其是日成交量持续的蓄量后构成的有利条件,对多方更为有利。到周二针对60日均量线已经蓄量达到8个交易日,最后一个条件是60日均量线形成持续的上扬8个交易日,这样就更确定多方的涨势。依据前期缩量的条件推导,到了下周一之后,120及60日均量线全部进入低量区域的扣减,这个时候对多方会形成“极度有利”的低量扣减,也说明量压已经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多方的反击,而且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指数轻易上涨,这个是最好的演变。


即使是再度缩量也是一个好事,因为指数拉高60日均价线后站稳,即使是缩量也代表的是“筹码锁定”,也因为锁定所以会构成更有利、更积极的作价。当指数翻过60日均价线以后,多方的支撑转强,此时就会形成板块的轮动,同时还会出现一个主流板块的积极操作拉高,形成人气的跟风与投入,如此造成的一环又一环的拉高,形成对多方持续的推高与突破,如此容易形成有利的效应。这些状况在下周就可以看到,如果会提早应该从今天开始,到了明天会随时见识到多方的表态发力。


这些条件就是多方最好的依靠,因为量与价的优势改变以后,等于给多方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此形成对多方有利的局面对于后市的发展已经更为有利。此时要看到是多方采取什么操作手法继续发挥,同时要关注的是何时发动。从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利好消息,即使并不怎样的利好都会被视为很重要的利好,尤其是在两会召开的期间,对多方来说只有“利上加利”。如果放大层面解读,这一切事实上就是很重要的铺垫布局,是酝酿许久的一次操作优势,说明多方的转强由来有理,背后的意义重大。


是否多方就会如此发展与演变,而且完全掌握绝对优势呢?还是有其他可能的影响与改变?如果从量与价的角度来看,多方等于掌握了稳定的优势,而且主动权与主控权都在有效的控制中,唯一会对市场产生影响的是20KD与20MACD辅助指标的变化,这个部份对心理上的操作影响会有一定的干扰,因为多数操作者习惯如此应用与操作,所以难免会有一定的影响。


的确必须留意20KD在80°以上的向下交叉,这个形态告诉我们会有所调整,但因为在80°以上,属于高度集中状况,也说明是在“垫高成本”的区域后形成的变化,所以也可以是“高位的修整”,因为在20日均价线的支撑之下,多方还是俱有继续维持“高位修整后再度发力”的优势,等于在10日均价线没有正式跌破以前,千万不能简单的以20KD向下交叉就认定下跌,这个是指标使用的误区。市场习惯使用9KD,依据9KD三次在80°游走的形态观察,更容易被解读为下跌的开始。到底应该如何贯穿与解读呢?要看从什么角度应用。


如果简单的以9KD的形态解释的确是如此,但在没有跌破10日均价线的基础下,这样的解读过于“简单化”,因为没有注意到真正主导的关键条件,因为不是9KD说了算,10日均价线才是关键所在。只要多方在10日均价线略为修整后再发力就可以轻易拉高指数,到时候9KD可以在高位再度向上交叉形成助涨,而且那个时候的助涨就会进入所以“超买”的解读,此时才是真正上涨的开始。


有另一个参考是:反转点还没有高于10日均价线,所以这个时候的下跌形成的杀伤力不强,说明多方随时可以轻易就化解了这样的回调修整,重点在:何时发动?只有再度拉高以后才可以证明这些变化,但在没有出现强拉之前,不管任何人说的分析理由都可以成立,因为结果还没有出来,只有答案出现以后才知道“谁解读正确”?这个就是最大的关键所在。如果依据趋势演变解释,只要依据20日均价线加以观察答案就清楚明朗,只是在修整期间自然会形成“多空看法分歧”,这个是常态,必然出现的状况,不足为奇。


当然,我们必须重视20KD的演变,如果加上MACD指标的应用,必须留意两个指标同步形成的变化。例如在我们的MACD指标使用过程中非常重视在“中轴线”上下区域的意义,因为多空分界线形成绝对的划分,在中轴线上方代表指数越过两倍的参数设定使用,如果指数站上60日均价线以后,即使MACD在上方形成向下交叉,它说明的也只是在高位的修正而已,或是在高位的“回调”。如果将回调视为下跌也是可以,只是下跌的时间长短问题,重点在于:再度向上交叉以后形成的涨势与强度会更强,这一点更为重要,但常常被忽略。


所以MACD指标属于“涨势中的回调”,与“下跌中的反弹”,在概念上是一样的,等于一个是对多方有利的修整,一个是对多方有利的整理,之后还是会回归到原来应该有的趋势反向发展,等于该涨的还是要涨,该跌的还是要跌。这个部份在过去我们“十大战法”有关“简易指标操作法”的应用与解读常常谈到的情况,只是在过程中的验证必须要更有耐心与信心,更重要的是:要信任指标的趋势解读,不能用“自由心证”来简易观察,否则就会犯了“该看涨的时候看跌”,“该开跌是看涨”。


市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修整周期的演变”,因为这个是对信心与信念考验的阶段,也是耐心与决心的测试,因为习惯使用指标的人常常会“只看交叉”而已,看到交叉就认定涨跌,因为使用指标的人没有使用均价线的习惯与基础,所以难免会有“方向性选择的错误”。事实上这些都是一个操作观点的认识,但一般人都容易犯错,因此常常就会“站错边”。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目前的状况属于高位修整阶段,一旦多方修整完毕后再度发力拉高,通常看跌的分析会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所以难免会认为已经有“超买区域的风险”,不应该操作,殊不知这一刻才是真正上涨的开始,而且是一路修整、修正指标后再度发力拉高,随后就会形成指标在高位“敏感区域”一再的背离,是标准的“看跌不跌”的走势形态。


本栏将可能的演变事先的推导说明,不能说后市的发展一定如此,只是事先的推演或是推理而已,最后的答案与结果交给市场来证明。只有最后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上述谈到的状况只是本栏《麦氏理论》的解读,至于是否真的如此对本栏来说不是重点,而是你是否可以多一个“分析参考”。多数人会在最后结果出来以后论是非,但不会去看还没有发生以前的说“理”,到底“理”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部份,《麦氏理论》有一次证明是对的,10:30分以后就可以见真章。


周三(2月15日)开盘论市:上涨时间周期已到。点击播放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