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股市的观点与看法——均价线篇(四)

(2012-02-01 18:13: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前面谈到有关均价线的长期关系,最后一定要回到最务实、最真实的应用,不过价格的应用本身只有根据均价线搭配周K线进行判断,主要是选择趋势的说明而已,绝对不是选择一个绝对的高低或是低点。

每一个分析体系都会试图应用哪、一个模式找寻出那一天的那一个点位出现反转,最好是完完整整刚刚好掌握到这个点位的时机,这样完美的分析体系与模式几乎是所有分析所追求的,但试问:真有这样的分析模式吗?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分析,即使有给你真的说对了就在那个点位,通常真的来了都会“半信半疑”,甚至于会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就算真的算到了,可以坚持持股多久呢?

每一个最低或最高点出现时通常都是一转眼就过去了,如果耗费大量时间去估算一个只有几秒钟时间的高低点,从操作上来说都不俱有任何意义,操作不是去抓最低点,而是找一个合理的操作点,就算是指数高低点出现了,个股的高低点差异很大,仅仅只是掌握指数的高低点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操作意义,所以《麦氏理论》从来不在乎高低点的存在,只谈一个俱有操作意义及如何把握的模式而已,其他都不是最重要的选择。

三、半年周期内的操作选择

如果可以设定一个适合的操作模式,半年周期的设定就已经非常了不起,所以接下来的说明都是针对未来半年的状况。

一定要知道,所谓的半年时间周期,可以从今天设定后看未来半年,到了下周以后也可以设定后再看后面半年,如果以半年周期看待,它永远都有持续的半年,只要掌握好半年的分析条件,基本上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可是要掌握半年周期的确不容易呀!因为时间稍微长一些,变数也多了一些。。

如果缩短时间变成三个月呢?结果会如何?事实上所有的分析应该设定在三个月一个周期来看待,这个才是市场最真实的部份,也是最容易掌握的部份。将三个月周期又细分为每个月应用,等于可以直接面对即期的盘势应用,这样会更符合实际操作的要求。

三个月周期设定需要符合哪些要件呢?一是必须注意量潮的演变,其次必须符合更长周期的变化,即三个月周期不可以违反半年周期的趋势,而半年周期会受制于更长周期的影响,所以先从半年周期谈起后再看三个月周期,这样就会比较清晰与完整。

1、半年周期的变化—— 
半年周期设定应该以120天为主,在周线指24周均价线(用25周也可以),在均价线与周K线对比应用时,一定要从“最大影响的阶段开始”,通常有两个原则,一是扣高而助跌,二是扣低而助涨。当出现这两个关键时就会出现平衡点改变,所有股价到达平衡点改变后,就会出现原来属于多头涨势会转为对空有利,反之也会转为对多有利,只要应用这个条件基本上可以掌握或是解读均价线的影响与作用力。

其次是当周K线是低均价线还是仍高于均价线,如果低于均价线属于助跌,高于均价线属于助涨。例如目前24周均价线高于K线所以属于助跌,24周均价线是明显的助跌。

所有均价线的趋势演变通常会直接反应K线在阶段涨跌过程中的变动幅度,例如24周均价线目前形成的周K线来自于两个阶段的下跌破坏,现在进行的是第一个阶段的下跌,从8月1日的该周跌到10月17日的2317.28点,共计下跌384.45点,跌幅14.23%,时间11周。说明这个阶段的破坏力非常严重,直接说明24周均价线不会轻易被突破或改变,等于多方如果想要一口气反击到这个点位的可能性非常低,等于说明2317点不会轻易站稳,虽然上周五收盘已经来到2319.12点,就分析的条件上来说还是不稳定,随时会再跌破这个点位。

此时可以对比24周均价线的一半12周线来观察,也可以直截了当的说,12周均价线不会轻易被突破与改变,虽然上周五春节假期收官时已经收在这点之上,在条件分析上还是要认定为不可能改变,在操作应用上应该顺这个势而调节。

一定会有人会说:“这样不是错了吗?明明已经突破了还说有压”。一般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从事后结果来看,如果结果还没有出现以前会有什么观点呢?是否会认为有压?这个就是差异。

如今已经越过了2317点,是否要修改原来认为有压的看法呢?从《麦氏理论》的角度来谈,不会由此认定指数已经成功越过此点,而且可以从此高枕无忧的再上涨,因为趋势的方向、角度还是向下,尤其扣减的点位还是属于“扣高而助跌”,所以多方不可能因为一日的越过就成功扭转与改变,说明多方还会重新跌回 2317点以下,甚至还有再被压低的动作,除了成交量出现明显的增量后形成“以量破价”方有此可能之外别无它途,重点是:即使是以量破价到底需要多少量?要持续多久的增量?这才是最后的关键。

这个观点说明的是:本栏谈的是趋势的演变,不会以一日之间的变化作为趋势的认定与判断,但一般观点会认为“已经突破就算成功”。从过去的经验与经历及统计告诉我们,通常后者的看法都是以目测观察为主,没有一个俱有完整的理论基础论述,所以难免会被“既有的现象视为会合理”,这样当然就容易犯错。

当然,有些时候多方在反击时可以来得比较积极有效,时间也许会拖延拉得长一些,但最后终究还是要跌回来,差别就在“未跌回来之前的心理变化”,多数人总会在没有发生之前不断的怀疑,因为他们对理论的认识不多,对统计与归纳的理解不足,总会受到盘面的变化而随时更改原来的判断,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示,也是因为不知其所以才会有的心理反应。如果知道《麦氏理论》说明的情况,通常都会“不为所动”,这才是最大的差别。

一定要坚信你使用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支持你继续针对“对”的看法前进。如果因为经过一个阶段修整后改变了原来判断的条件,当然我们也要适时的修正与调整,但在结果没有确定以前必须坚持。很多时候股市的分析很简单,只是如何坚持而已,有了信念就可以坚持,尤其是“坚持有理、看法没错”。

显然依据24周均价线阶段下跌的点位384点来说,以24周线2405点来看,它最低可以下跌到2021点,或是幅度14.23%的2062点,就比率原则推理大致上如此,但必须结合事实状况加以应用才更为合理。

直截了当的说,24周均价线2405点还是有压,节后也不应该可以突破、越过与改变,而且2317点还会再度跌回,这个就是趋势。

至于时间周期至少有11周时间,多方都很难越雷池一步,这个就是趋势的演绎。如果要讲得直白一点是:12周均价线都不能改变,何况去改变24周均价线,这个就是趋势的力量,也是多方的宿命,至少趋势的下跌还是如此呀!

讲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看得这么空呀”!我要说的是:“不是我要看空,是从趋势的说明就是如此,要我如何说呢?总不能随意解读呀!”这个才是最真的真话,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该如此表达就如此说明,不必加上自己的观点。

估计读者一定会有疑问:“如果银行股走多头是否有可能改变呢?”

从全职金融指数及ETF50指数来看,虽然它们的走势的确表现强势,但从趋势的演变与发展来看也都属于跌势,等于跌势没有改变,还是属于“反弹应该调节”,是否这个阶段可以认定它已经成功改变长线的趋势呢?就个别状况而言也许由此可能,但从整体格局来看还是没有“有效改变”原来的下跌趋势,所以还是要看跌为主。

不能因为本栏如此说明就认定“看得很空”,因为本栏只是就趋势解读而已,趋势如此,看法与观点就是如此,不必做其他的说明与辩解,如果有其他想法与观点,对不起本栏无法参与讨论。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