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平衡的调整开始了

(2010-06-09 20:53:01)
标签:

股票

在第一次压低到2481点之前4天,本栏已经依据2559点作为一个基础谈到未来区域震荡横盘的跨距问题,谈到依据这个点位推演后续变化的状况,当时应用了两个分析基础谈到它的演变,一是反转点关系,二是区域时间跨距问题。

当时在应用反转点时谈到的状况,即使到今天回头去看,还是非常经典的演变实例,更重要的是在还没有出现与发生之前谈到的状况,不是事后才加以解读说明,这点才是技术分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份。通常市场都认为技术分析是事后再论证,而《麦氏理论》的分析模式及体系已经做到事先的推导说明,而且强调领先市场预判及应用,从多此的应用中已经证实积极有效。

在“分析三部曲”的应用上可以做到事先的推导分析,所以可以领先三到五天的判断,如此当然可以领先市场,做到事先布局的设定,如此也可以成功的把握住每一次行情的变化。

从我们的论证中得到的观点: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保证一定准的分析,不管你使用那一个理论都一样,所有的理论一定是依据一定的状况及事理加以统计归纳以后得到的概率问题,依据这样的条件设定加以应用,然后找出过程中的常态模式,只要能够在常态应用中居于领先主导的位置,就有机会战胜市场,这个才是我们要说明的部份,绝对不是“如何的准确”,因为从来就没有准确的分析。

当时在谈到反转点的时候谈到通常反转点在那一个状况底下出现的第三天到第五天会出现反转的动向,正好第五天就出现出现5月21日,当天低开时本栏已经谈到低位背离建仓的基础,而低开后高走加上第二天的高开高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极大的利润,在那一段行情中已经把握住,也创造了不小的利润。

之后谈到反弹的时间关系,其中谈到第一次压低之后还要第二次再探低,然后再来第三次,时间的跨距要达到20个交易日以上,所以重点在第二个压低的低位如何掌握。在没有发生之前谈到20日均价线就是压力,它会构成区域的压制,也会造成再度的下跌,果然在5月31日的当天再度的重挫,这个就是趋势的影响力。

从量与价的演变,本栏谈到指数会再度创新低,所以当6月7日再度压低时,基本上已经如此,只是2481点还没有跌破,形成连续两天维持在同一个水平,在缩量的条件及价格趋势压制之下,没有看到任何对多方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告诉大家不会在这里出现急速反击的动作。

本栏也做了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出现一根中长红的反击而改变了区域的平衡呢?从周二的结构分析中谈到不俱有这个条件,从5日的量价条件来看要放大量似乎很难,要涨到2571点促使5日均价线被扭转形成上涨也不可能,所以谈到会上涨。

配合10日量与价的条件推导也是如此,所以也说明目前还不足以立即出现强势的反击;针对20日的量与价推导也是一样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中短线的“三线鼎立”无法因为一日的发动而改变。

周三出现增量价涨的态势,在中信银行强力拉抬以后发生了改变,主要背景因素是农业银行的上会,似乎这个状况及动作就是为了政策而来,如此也可以在消息面的状况下加以解释。重点不应该是如此,如果仅仅只是配合政策的需要而发动,那么最后会回到政策的需求,因此动作也一定跟政策有关。那么这个政策是现在的需要而已呢?还是后面会再持续?从明天就可以看出后续的动向。

有一点可以解释的是:不会因为一日之间的动向就改变长期趋势的下跌,在中短期的基础上还有可能改变行程震荡拉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还不会构成立即的趋势改变。

但因为今日的上涨同时指数重新回到5月17日的2559点,就时间的跨距来看已经进入18天的运行,说明区域跨距已经具备初步震荡的需求,虽然趋势还没有改变,但多头已经可以达到反击的时间跨距,即再过两个交易日以后,中短期的多空平衡会出现初步的调整,也会创造进一步有利的时机。

接下来指数当然会进一步突破20日均价线形成另一次的跌深后的正式反弹,而步骤上还是一样,第一次压低后反击,然后再度的压低创新低后再反击,虽然这次没有再创新低,但是再创新低收盘已经出现,所以初步反击的动作也产生。

还有第三次的再压低,最后一次非常重要,而且会构成市场另一段的变化,等于会重新拉高到5月24日的2673点。形成区域震荡的范围放大,造成个股的启动速度及幅度的差异,这些才是后续要跟进的。

此时,请回到周线进行推导判断及演绎,如此会更清楚后续的发展态势及结构,尤其从周线的趋势形态用周均价线配合周K线判断,会更完整及准确的掌握与把握了后续的发展。

未发生之前已经说过这样的关系,两个交易日以后本栏会持续说明后续的推导演变,大家可以持续的跟进追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