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麦氏理论的评分?
(2009-05-14 10:59:57)
标签:
股票 |
上一篇谈到麦氏理论设定的关系以后,这里来说明评分的应用。
在评分的设定中反转点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是“触及这个点位就算反转”,唯一在应用上的差别在于今日的反转要判断立即执行呢?还是隔日还有机会,即在盘中涨跌过程中触及反转点以后,是不是要马上执行呢?这个执行是指原来获利是立即“止盈,假如亏损中立即”止损“。
这个是有差异的,因为在主趋势没有绝对改变时,即使在盘中或是盘后跌破以后还是有机会重新拉回来,所以不见得要立即执行,而且在主要趋势没有改变以前,不会因为一日之间的反转就出现立即改变,因此倘若再盘中出现触及反转点就立即执行,往往会正好执行在最低点。
即在主要的上升趋势没有绝对的改变已经,反击或是反弹的力量会在瞬间压低后立即出现,所以要是没有注意到这点儿立即执行,常常也不见得最好。
当然也有可能在跌破反转点以后就立即反转的例子,不过这样的状况并不多见,所以也有一些分析谈到是跌破反转点以后的第二天或是第三天才执行。当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种差异,一个是时机正好,所以买卖的价格都不错;另一个当然是时机把握不好,买卖的状况不好。
当然也有正好买卖以后就反转,这个问题会出现主要是在趋势的不稳定或是正好在准备反转的关键时刻所做的决定,这个就是执行力与执行时机把握的问题啦!
显然,简单的一个反转点就可以有这么多问题,试问若加上其他条件配合不是问题更多吗?是的,因此技术分析的应用尤其非常严格的模式设定,然后追求一个概率的产生,只要长期如此,当然就会构成一定的“成功概率”,不过说得简单做其他非常难,因为人性都是向自己挑战,必须先战胜自己以后才可能应用得巧妙。
因此有一些应用上就采取了机械式的模式进行,这个在国外很早的时候已经在做了,不过这个状况最后因为牵涉到同个时间执行时候的比重超过市场的承受而产生影响,这样反而形成“原来是非常好的事,因为比重太大、太集中反而坏了事”,所以技术分析最大的困难点就是投入的问题,也就会出现市场常常说的“使用的人多了就不准”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如此呢?这个没有绝对。
那么指标设定呢?比较成熟应用与被市场认可的是KD及MACD两个指标,所以不必使用太多,这两个设定,依据简单的交叉关系就可以,差别在参数的设定而已,因为参数设定一定要配合原来的均量线及均价线的集体参数关系,这样就构成处处有关联的模型。
这样的设定各占有20%及10%,这个是比重问题,举例用在上证指数判断,反转点在2541点,比5、10均价线还低,所以属于上涨,等于20%是助涨;两个指标是交叉向上,所以10%是属于上涨。结论是:属于这个部份有30%是上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