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麦氏理论的条件设定与评分

(2009-05-14 10:55:12)
标签:

股票

麦氏理论的评分分配中成交量占了40%,均价线30%,反转点20%,指标设定10%,在这个原则底下,成交量趋势的比重虽然高,但没有超过一半,但超过在三分之一强,为什么呢?因为成交量纵使再重要没有其他条件的配合,还是无法成就它的分析,所以才有这样的设定。

这个也说明了在麦氏理论中说明的“徒有成交量只能判断趋势无法进行操作”,所以在成交量应用上只能针对趋势发展进行研判,至于价格的把握还是要回到均价线与K线的应用。

为什么只讲均价线不讲K线,其实K线是记录价格的方法,很多分析体系中都单独讲K线形态特别划分出来,然后给予K线很多称呼,重点是这些称呼假如用到实际的操作上,它的准确度如何呢?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假如真正应用K线的称呼模型是无法操作的,不过用在事后来说明与解释倒是非常管用,因为可以说明得头头是道。

因此在麦氏理论的设定中不谈K线,因为你不可能从一根K线的红黑变化中去判定行情的涨跌与高低,在常态下的确可以用K线来进行判断,但是通常不会有超过一半的概率,所以单独使用K线形态研判行情是危险的,所以麦氏理论不会单独使用K线作为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应用收盘价的平均值线形成的趋势原理可以更完整的说明了价格变化,所以应该要以价格的趋势作为分析基础来谈才更为有利。因为平均值是平均成本关系,市场会更看重这个,而K线在平均值底下反而形成只是一个包含在内的一个价格模式与变化而已。

所以,在应用均价线的同时根本不必从K线上去画趋势线,因为均价线就是最好的趋势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体会与了解均价线的趋势意义与应用的关键因素以后,根本不必再画趋势线,同时也不必讲述K线的形态,因为不断的趋势应用以后发现,原来K线的价格是依循趋势线走、

所以有了均价线就已经可以包含价格变化了,不必在意K线的红或是黑,反而可以从趋势的关系变化的时间移动中探求出何时会出现中长红或是中长黑,因为时间的移动与价格变化常常是对称与相互影响。只要将均价线的趋势用得完整,K线的变化与应用不必太在意。

但K线不是就不要用或是不能用,而是K线是直接记录价格的方法,所以很多价格的变化形成了“过去曾经走过的路,再出现时一样会有影响”的关系,所以可以从K线中曾经出现的价格变化找到关联性。

不是所有的价格都有关联,研究的结果发现“周线的影响大于日线”,所以就形成“周线为主、日线为辅”的基础英语模式,这个就需要进一步的说明。还有是在应用中只要注意收盘与开盘的转折关系应用就好,不必在乎高低点的变化,因为不是必然每个价位都会重复,也不是每个价位都一定有关联或是再来,因此不必每个价位的去关联分析,否则太多的点位参考反而模糊了真正的点位关系。

所以在麦氏理论中只谈到“平台的支撑与压力”,除了这个,在判断过程中几乎不谈K线的价格。假如出现开与收盘不断的转折变化,越多的转折就越重要,这个才是真正K线应用上的关键。 

谈这个是要让大家了解麦氏理论的设定关系,接下来就是反转点的设定,因为在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盲点及死角,也会出现松懈以后的疏忽,或是在应用上的不到位,这些都是性格上的极大缺点,也是格性上或是人性上的弱点,如何避免呢?只有设定一个止盈与止损的观念,可以起到立即刺激或是激励你执行的警告讯号,这个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反转点,而且比重高达20%。

麦氏理论因为有了以上的基础以后,指标的使用就是辅助作用而已,在判断及应用上反而不是太重要,也可以不必太重视,只有在进入一个极度背离的阶段时使用指标的特性,可以加强操作的信心。

因为指标是最简单应用,所以很多分析都“重视指标轻其他条件”,因为指标只要设定几个条件,依据这样的条件设定“买与卖”的关系,基本上就有一个概率的存在,通常这个概率都会超过50%,一般最高就是60%而已,很难达到60%以上的准确度。

但是在执行上的不彻底,或是在时间与速度上的处理不当,或是在误判了状况,会降低了原来应用的“赢”的比率,所以往往是等到结果确定以后再回头看,果然真的这样,但是股价已经差了一大截,回头再来已经没有优势,所以这个就是常常以指标设定为基准的分析常常犯错的原因,这个也是技术分析“本末倒置”应用的关键。

因为麦氏理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与说明,所以才造就了它的分析特色与基础,也是它可以跟其他分析体系不一样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