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很有趣。估计两个可能:一是印度妇女多用头部载物,一手从边上扶着。寒暄时,前后点头,东西就要掉下来;左右摇,下巴示意,就没有问题。还有一个可能,英国人教会了印度人“ No problem”. 所以他们常常摇头表示没问题。后来跟印度人验证居然被认为是可信的。
如果说香港是英国人的骄傲,印度就是英国的羞耻。英国人欠印度人的太多。(东印度公司如今已成为贪婪的代名词。)对于如今所见即是的平穷,我作为外人都看不过去。可能也正是这种观点,让印度人普遍形成了对富人的敌视。他们可能认为,我们的贫穷是你们这些富人造成的,你多付我一点服务费或我多诈你一点钱财是天经地义的。
泰姬陵是印度的骄傲,更是用来骗女人眼泪的核武器。每一个乍一眼看到泰姬陵的女人都会幽幽地问身边的男人说:” 我死了,你会不会给我造一个这样的陵啊?”有智慧的男人都会一脸庄重地回答说我一定会的,但心里会想你又不会像泰姬给我生14个孩子喽。
但朝圣泰姬陵的过程还是人生一大必修课。从长长的门口的排队的人群开始,心里就开始了一种对泰姬陵一亲芳泽的期待。等到过了安检(必须把手机留在外面),就来到一个广场,要过一个红门,参能见到泰姬陵。这时心情已经不一样了,好像每一位美丽的王后招进了内宫,浮想翩翩了。
红门本身就是一个不朽的建筑,就看那穹顶上的弧形嵌边,仿佛是华丽的裙子的金线。但这些赞叹都会马上被遗忘,因为即将从门洞里显露的是惊世骇俗的圣洁耀眼的泰姬陵。那惊鸿一瞥般刹那间的心灵震撼,非笔墨能够形容。借用罗大佑的恋曲2000的歌词“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倘若能摩抚你的双手面颊,此生终也不算虚假。”
用英文描述“A materialized vision of
loveliness “ “ Dream in Marble “” A
泰姬陵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浪漫心理。西方女人的荷包也为此轻了一轻。虽说中国的故宫也同样会给游客带来震撼的感觉,但帝国的荣耀毕竟比不上爱情的永恒。况且,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裹足的变态纪录也给后人留下了负面的印象。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泰姬陵的在旅游业上的能量足可以超过整个北京城。
邪恶的旅游管理部门知道黄昏时来看泰姬陵的人最多,所以把门票价格抬得老高,好像是30美金一位,但假惺惺的说这是联票,可以在日落前免费观赏Red Fort 和其他景点。很多人中午才到阿格拉,听当地导游的话,结果最后到了泰姬陵,才大呼上当,白费了前面的门票钱。所以,最好是清早到泰姬陵看日出,然后用联票去看别的景点。一天就够了。所以如果中午到的话,可以用半天时间购物,晚上吃饭休息,用次日游玩。当然这是省钱的考虑, 效果不如把泰姬陵放在最后达到高潮,否则一上来就是她,不免有早泄之嫌,后面的景点就味同嚼蜡了。
从泰姬陵出来,司机带我去取票,拿到票又把我送去购物,买了一根腰带,10美元,一件羊皮夹克,50美元,又给老婆挑了根带宝石的项链,想买一个印度鼓,想想回头怎么拿回国是个问题,就算了。买了瓶可乐,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当地水可能不卫生,就不自觉地帮了美国人的腔了。其实印度的水还可以,有个叫Aqua什么的,属于百事可乐下面的一个牌子。一般包装比较大,可能印度人饮量较大,比较热的缘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