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长河吉金(62)
(2023-11-13 07:29:05)分类: 长河吉金 |
2、三本天书关门看
冶金厅的任命下达,邹小舟接任锦江铜矿矿长。
邹矿长和段书记长谈之后,闭门谢客,看了三天三夜文件资料。
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桌子上摊开三份材料。一份是地委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章兴颜同志学习的红头文件,一份是地质勘探队提供的铜矿地勘报告,一份是当年几个落难秀才写的《锦江铜矿前景粗略分析》。他边看边想,几乎夜不能寝,自己还真没想过当什么矿长。当个副矿长,父母亲认为是祖坟开坼了,只可惜嗲嗲(爷爷)不知道孙儿的今天,老人家已经归西。如果知道,他老人家肯定会说:“舟儿啊,夹起尾巴做人,古人讲,佼佼者易折。”话又说回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矿长的“采矿麻子”不是好矿工,既然被推到了这个位置,赶鸭子上架也好,职工群众信任也罢,肯定得出一身大汗脱(当地话,luo)一层皮,硬着头皮也得干好啊,不然的话,愧对领导,愧对职工,愧对父老,愧对先人。
邹矿长拿起地委的文件,”章兴颜”几个大字扑面而来,老书记身背四节电池的手电筒,头戴藤条矿帽,脚穿长统矿靴的形象立刻呈现在眼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能忘了铜矿的老祖宗,更不能丢了章书记留下的好精神好作风好传统。
他撕下一页稿纸写道:这是我们建设好铜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像老书记那样,忠于事业,人品过硬,深入实际,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敢挑重担。学习老书记,知易行难,贵在真学,贵在持之以恒。
地质报告,这是邹矿长最在行也最关心的一份材料,可惜材料有些陈旧。辰麻公路东西方向穿过矿区,主体矿脉南北走向,正好和公路十字交叉。盯着地质勘探图,邹矿长默了默神,十多万吨的铜储量,理论上可以开采五十年,现在,铜矿正值盛年。但是,开釆深度增加,开采难度增加,开采成本增加,又有几个人会去算这笔账。大家都期盼百年铜矿,小“星星”储量肯定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大“月亮”储量能遂人愿,它又在哪里?
他又撕下一页稿纸,在上面写道:矿山命脉,在于储量,这是铜矿生存的物质基础。现状貌似乐观,储量可观,品位较高,成分简单。但是远景未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扫边探盲,刻不容缓。百年铜矿,共同期盼,问题有二,可采之矿在哪里?采矿之人在哪里?
直到第三天,邹矿长才打开第三本“天书”,那份一直秘不示人的铜矿前景预测分析报。
段书记告诉他,当年有些什么人参加了这份报告的起草。听到姓名,如雷贯耳,邹矿长暗暗吃惊,这几个人,有的已是厅长,有的已是大企业的厂长,还有一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已经官至副省级。当年,孙省长把这些人托付给章书记暗中保护,功德无量啊。
分析报告没有落下一个人的名字,只有一个铜矿课题小组的落款。读罢报告,邹矿长掩卷长思,想不到报告的许多分析观点竟然和自己的思路不谋而合。报告说铜矿的生命周期五十年左右,限于作业条件,人均年产铜只有一点五吨上下,这是无法克服的短板。国家投资建矿,最终会收支大体平衡,但有两大收获,一是急国家建设之所急,部分弥补了国家依赖进口的铜资源(每年约2000吨);一是在大湘西地区留下一个小集镇,填补了辰麻之间集市不足的缺口。报告直言不讳的说,这就是一个地处小三线的中型矿山企业,外部配套条件先天不足,切忌贪大求洋,切忌尾大不掉,切忌生产生活失衡。
邹矿长撕下第三张稿纸写道:这是一份重要的智力支持报告。报告采用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值得借鉴,提出的生存危机和面临困境必须重视,未雨绸缪的思路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通读三份“天书”的基础上,邹矿长着手考虑长远和近期的施政纲领。思来想去,他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上限目标和一个底线要求。
这些目标和要求是什么,请看下一节。
前一篇:长篇连载长河吉金(61)
后一篇:长篇连载长河吉金(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