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长河吉金(54)
(2023-09-25 07:27:16)| 分类: 长河吉金 |
24、冶炼厂呼之欲出
段书记和刘矿长不同,他在办公室干过,对于锦江铜矿的历史文件了如指掌。铜矿的最初就是按照采、选、冶综合企业规划的,上级批复文件的白字黑字就在档案柜里锁着。资料是死的。现状是活的,在冶金产品价格双轨制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铜矿的生产经营获得最佳收益,只有一条路:拥有最终产品电铜。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后,拿出一块计划外的电铜,通过市场调节获得最大利润。要有电铜,必须上冶炼厂。这就是段书记的分析和建议。
“英雄所见略同,哈哈!大矿大釆,小矿小釆,有水快流;大厂大炼,小厂小炼,我们也来个有铜快炼!”刘矿长听完段书记的分析,乐了:“我们两个,硬是共一个脑壳,穿一条裤子的好‘带机’!(苗语,兄弟)”
党政领导联席会成了刘矿长和段书记共同决策的最高平台。冶炼厂上马的议题在会上一提出,犹如跳水运动员落水瞬间,浪花溅起,好高好高,不过水面归于平静,也很快很快。
谢副矿长兴奋的说:“我还以为这辈子见不到冶炼厂上马了呢!”
李副书记高举举双手一百个赞同。
热议之后,罗总工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环保问题,尽管本矿铜精矿含硫不高,对周边的大气污染肯定是有的,特别是稻谷灌桨期,二氧化硫尤为有害。二是规模效益问题,担心计划内和计划外价格并轨后,经济效益有没有有现在预测的好。
列席会议的李卫春是学习治金专业的,是与会人员中懂行的一个。他完全赞同罗总工的意见,但限于身分并沒有附和,而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他说:“建矿初期,我们有几十名冶金专业人员,包括有名的黄工程师,我的同班同学在矿的就有十多名。由于冶炼厂迟迟没有上马,好几人调去了外省钢厂,一部分调离了铜矿,留下来的也改行了。人才,可能是一个瓶颈。”
邹小舟在刘矿长的点名下就投资问题发表了意见:“建设冶炼厂,会不会拖垮铜矿?我是学采矿的,搞冶炼,外行,没有发言权。接到会议预通知后,我咨询了几个校友和老师,还和省地方有色金属公司的两位专家非正式的探讨过。框算了一下,总投资在1500万元左右,因为铜矿预留了冶炼厂位置,征地拆迁这些问题不存在,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建设周期也会大大缩短。建厂初期,由于入炉矿种单一且杂质少,可以暂时不考虑环保的大投入和综合回收问题。如果因简就陋上马,就是国家不再投入一分钱,从铜矿每年的可提的折旧费用和实现利润来看,应该是建得起、建得成,也建得好。”
意见归意见,担心归担心,大家都赞同上马冶炼厂,而且动作要快。刘矿长十分欣赏邹小舟的结论意见的三句话,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重复他的结论。他肯定了大家的意见,作了工作布置后说:“这是铜矿上冶炼厂的最后一搏,我们志在必得。最后请段书记牵头,把现有的冶金专业人员集中起来,有的要开始跑项目,有的要派到兄弟厂考察实习,有的要送到矿冶学院钟教授那里培训。为了铜矿的冶炼厂上马,我们要做到工程未动,人马先行。”
锦江铜矿上马2500吨铜冶炼厂的报告,由省地方有色金属公司归口呈报到赵厅长那里。赵厅长比谁都明白其中的利弊,如果是一年之前,他连报告都不用打开,看看标题,就可以将报告打道回府,但是现在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自已面前,他犹豫了。
按照投资渠道,省内有色金属企业将分成两块管理,中央投资的企业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长沙公司管理,本省投资的企业仍归属省冶金厅。省长已经找他谈话,继续留任冶金厅厅长。他算了一下留在省管范围的有色金属企业,有色金属品种大体上不缺,唯独没有一个像样的铜冶炼厂。铜是有色金属的老大品种,俗话说,纲举目张,手头没有电铜,好多事办不成,好多话在省内是讲不响的,特别是在省长面前交待不过去。
请示报告搁置了两天之后,他写下了签批意见。
赵厅长的签批意见是什么,请看下一节。
前一篇:长篇连载长河吉金(53)
后一篇:长篇连载长河吉金(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