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移动互联网研究it |
分类: 通信与电信 |
移动互联网—谁想动我的隐私?
贝叶思咨询宋锐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偶尔的接到一两个推销或者调查电话,也习惯了时不时的收到几条广告性质的垃圾短信——当人们谈及这些时,往往第一反应是“这些东西挺招人讨厌的”,却很少有人会直接反应到“这是我的通信信息隐私被泄露了”。
“通信信息的隐私被泄露”——这就是笔者想要提及的话题。
在常规通信领域,用户可以被泄露的信息,无非也就是通信号码被不法提供给了一些商家做推销等等(通信记录等泄露暂不在讨论之列)。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用户通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移动互联网具备越来越多互联网的特性,同时加上智能终端性能的提升,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成为可能。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被窃取、因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而导致的个人位置和行踪的暴露、个人网络使用习惯、网络使用记录、购物习惯甚至网络购物而涉及的财务信息等等。
那么这些信息可能会通过哪些渠道被泄露呢?主要包括客观泄露和被动泄露两个层面。所谓客观泄露,就是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或者应用时,不可避免产生的一些信息的公开,比如用户通过社区媒体做信息分享时,有可能泄露个人的位置信息等。而被动泄露,是指有关单位或个人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有目的的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哪些人或者机构有可能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到个人隐私信息。这里面包括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移动应用开发者以及网络/手机病毒开发者及恶意软件开发者等。抛开运营商的因素暂不考虑,有主观意愿获取个人隐私的,可能性比较大的有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移动应用开发者、网络/手机病毒开发者及恶意软件开发者。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移动应用开发者来说,他们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时,大多数是用来对用户个人习惯和行为进行分析应用等,如果信息不扩散或者外泄,其虽然对个人隐私构成一定侵害,但总体来说不一定对个体形成伤害,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随意获取和使用个人隐私信息,况且也不能保证他们获取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恶意泄露。而对于网络/手机病毒开发者及恶意软件开发者,情节就可能会较为恶劣,这不仅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那么简单,很可能还会跟随用户实实在在的名誉甚至财产等损失。
上述这些问题在传统互联网中无法回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由于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应的智能终端在未来可能成为大众必备的个人行动助理,所以在隐私防护的需求方面,比传统互联网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为最小程度的减少个人隐私被泄露的几率,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运营商、正规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提供商应该有责任和意识主动提供自身产品的安全级别,减少漏洞,同时避免通过服务来获取个人隐私信息。
其次,在个人方面,应该培养隐私保护意识,主动增强个人移动终端的安全性,比如给智能终端安装可靠的安全监控软件等。
第三,更需要国家或相关法律机构,出台明确的法律以及监管措施,用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和应用,从政策层面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利,同时对于非法获取个人隐私者,施以严格的惩罚措施。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大程度的减少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隐私被泄露的几率,使个人隐私得到更多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