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小川和弗里德曼,到底谁错

(2010-12-17 23:09:10)
标签:

财经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货币现象。这句话被绝大多数人奉为真理,但是,在各种奇奇怪怪的物价上涨现象面前,能真正坚信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事实上,很多人只是在字面上认可弗里德曼,一遇到具体问题,马上就背叛了这位老先生。

 

我们看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演讲时所说的一段话:

 

“周小川认为,核心CPI可以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偏多还是偏少的标准,因为有些价格同货币联系较少,比如进口大宗商品、气候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等等。近两年的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大,但是目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危机期间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出拳要重、出手要快。这个过程中不可能说没有发生超调,关键是在周期中发现拐点后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证券时报12月16日)

 

周的讲话意思很明了,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决定物价的唯一原因,有些因素是不受货币供应量控制的,比如说进口商品、气候或其它原因。既然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其政策结论就是:没必要对此作出反应。显然,弗里德曼那个著名的论断里的强调词“随时随地”在此未得到体现。

 

我们不妨来看看弗里德曼原话是怎么说的。1980年弗里德曼在访华时作了一次长篇演讲,题目就叫《论通货膨胀》,以下内容就摘自其中。

 

政府官员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贪得无厌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长,恶劣的气候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这些只可能使通货膨胀率发生短暂的上下波动,却不能由于某一种原因而出现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所有上述的替罪羊,都不具备印刷出我们放在口袋里的钞票的印刷机的作用,更无合法权力,通过账面上的借方贷方纪录,创造出与钞票等值的银行信用。

 

有人将通胀归咎于石油价格猛涨,如果是这样的话,通货膨胀应该是发生在最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日本和西德几乎百分之百地依赖石油进口,必然是首当其冲。然而,近年来这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远逊色于不十分依赖石油进口的美国。更令人惊异的是,1973一74年石油价格上升到了4倍,日本经历的通货膨胀率约为25-30%。过了5年之后,全世界正在无不感到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时沉重压力的时候,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却下降到约为5%左右。原油价格上涨,是造成石油昂贵的原因,但如果人们在石油上面支出增多,必然要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撙节开支。这样,其他商品的价格势将下跌,平均物价水平没有理由上涨,唯一的结果是油价上涨,其他商品价格下跌。

 

人们往往也把农业歉收说成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严重的农业歉收也只能充其理引起一次性的物价上涨,无法使之持续上涨。只有在连年歉收的情况下,才会使物价连年上涨。如果歉收导致货币发行当局迅速党员加货币数量,这倒是可以造成通货膨胀的局面。

 

所有上述各类型的论点,都是混淆了个人与全社会的界线,对于个人的影响不等于就是对全社会的影响。从个别企业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角度看,通货膨胀体现于成本的变动,如工资提高,进口石油涨价,小麦成本上升或应付的税款增加,所有以上种种都构成物价高涨的理由,事实也就是如此。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来,问题是:为什么工资或成本增加?如果这个企业的成本上升,而另一企业的成本下降,平均起来岂不是平衡吗?只有所有的企业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通货膨胀。为此,我们的眼光就得超过个别企业,而集中在全体企业上面。我们会发现,个别企业成本的增加,是其他企业的产品销路旺盛的间接结果,因为这些企业以高价争取那个别企业的工人和原料。

 

如果你认为还有不明了之处,不妨去看看《论通货膨胀》这本书的全文。只有研读了全文,“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货币现象”这一观点才能深入你的心灵深处,不为某些表面上完全正确,而事实上完全错误的观点所迷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