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的证据
(2008-11-04 16:29:25)
标签:
财经 |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中国中铁 19.4亿元
中国铁建 3.2亿元
中信泰富 155亿元
上面是三家公司在此次金融动荡中遭受的外汇风险损失数额。
不能以本国货币进行对外借款,被经济学家定义为“原罪”。不能以本币对外贷款,我称之为“原罪Ⅱ”。这些指的是金融交易。
中铁等公司的外汇损失来自于发行股票时的实收资本(这是因为政府为防止人民币升值而不让其结汇),可能也有部分是因为日常经营性收入不能及时转为人民币造成的。中信泰富,则部分出于投机。
不论这些公司的汇兑损失来源何处,也不论是来自什么项目,但其根源是同一个:人民币非国际货币。本币弱势的“原罪”,导致严重的货币错配,使企业面临大的外汇风险敞口。
外汇对冲 中国也有赢家
2008年11月04日12:39
香港上市的综合集团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 Ltd.)承认因澳元衍生品交易失误可能发生20亿美元的损失,至今仍在受到指责。
但涉足外汇操作的公司也并非个个都这么背运。凭借在外汇市场的操作,生产起重设备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振华港机)明年有望获得人民币5.17亿元的收益。
振华港机的意外收获不过是再次提醒了全球外汇市场今年是何其动荡,而企业辩称的很多“对冲”操作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没有充分保护企业资产负债表免受高风险外汇交易的冲击。
在上周六提交给上海证交所的文件中,振华港机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该公司在文件中对外汇操作收益感到振奋,称在近期外汇市场波动中“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了外汇币种,并获得1.49亿美元汇率溢价(将在明年3、4月份,以现金形式划入公司)”。
该公司估计,扣除美元远期交易差价后,届时可得到汇率溢价收益5.17亿元人民币(合7,560万美元)。但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外汇市场再度动荡,这笔收益也可能迅速消失,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与有政府背景的中信泰富一样,振华港机在海外市场相当活跃,这也是它积极参与外汇对冲交易的动机之一。振华港机许多销量来自海外市场,而开支几乎完全以人民币支付。中信泰富的业务横跨钢铁、房地产开发乃至航空等各个领域。
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升值让振华港机受益匪浅。振华港机为明年采取的外汇保值措施包括:锁定19.9亿美元预期收入的远期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人民币6.96元;锁定6亿欧元预期收入的远期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欧元兑人民币9.95元。目前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分别为6.84元和8.7元左右。
如果这个战果让中信泰富的人觉得是伤口上撒盐的话,至少他们也不是唯一一家在外汇市场损失惨重的公司。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上个月就因外汇对冲失误而总计亏损3.25亿美元,导致香港股市掀起一波搜寻涉及外汇敞口公司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