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无战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点滴趣事记生活 |
11月5号、6号两天,跟着驾校的教练去韶关长途训练。这是广州、深圳、惠州等几个地区所有汽车驾驶考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珠三角发达的城市经济相比,粤北地区相对落后,因此,广东省公安厅将长途训练的考点安排在韶关,以期通过珠三角相对富裕的考试人群的到来,为当地人增加收入,帮助其早日脱贫。考试的具体地点在韶关市翁源县的官渡镇。
越北越冷清 越南越狂野
深圳到官渡的单程距离是380公里,由南到北,先后要经过东莞、增城、从化、清远、英德等地。如果以广州、深圳、珠海为珠三角的三个顶点的话,那么将广州这个顶点北移到韶关后,可以得到一个更大一些的三角形,这次我们走的路线大致就是大三角形的右腰线。
梅观高速的尽头,接着莞深高速,下了莞深高速,我们擦过东莞市的边缘,经过东江两条支流夹着的石碣镇继续前行,整个石竭镇很大,典型的东莞工业区的面貌。接着我们穿过增城的市中心,整洁的街市,大面积的绿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城市一派热带风光。
我们的富康车沿着106国道一路北驰,此时已是上午10点。国道两旁是整齐的绿化树,高大乔木穿插着紫荆和簕杜鹃。一片片等待收割的稻田在路两边绵延,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般金黄的稻浪了。这个季节的北方,或许已是深秋,而在这岭南之地,10点左右的太阳还是恰到好处,高大乔木树叶的阴影洒在急驰的车窗上,竟有斑驳之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情景令人生出庄生晓梦的迷幻,只是不知这梦境是何时何地,大概是少年或青年时代的家乡吧。
过了丛化,城市风貌越来越淡,乡村情调则愈来愈浓。路边村落的密度越来越小,路上的行人和障碍也越来越少,黛青色的远山在召唤着我们。此时驾车,一骑绝尘,应是一件乐事。不过,我们这些菜鸟,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机器的操控上,暂时还无缘体会。
从清远再往北,路况越来越好,车出奇地少,几乎没有行人穿越,同行的一位技术平平的MM学员,车子在她手中,竟然出奇地平稳,出奇地迅捷。异样的感觉提醒我,官渡快要到了。
果然,还在大家沉浸在这平稳而快速的奔驰之中的时候,教练提醒那位MM靠边停车。原来,官渡镇已近在眼前,而这位MM按要求的75分钟路训时间还差20分钟。这一路春风得意,我们的车速太快了!为了凑足这75分钟,我们全部下车休息放松,只留下那位MM一板正经地坐在驾驶座上,装出正常驾驶的表情,以便车载跟踪器能继续录像。
我们到达官渡镇,已是下午四点多钟。镇子很一般,与内地省份的乡级镇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想象中因常年外来人员不断而带来的繁华,但空气清新。有一条河穿过镇子,水非常清澈,而我们一路上看到的远山,此时也已经就在眼前了,原来这镇子就是在我们一直所看到的山脚下。
从早上9点出发,到下午4点,我们从南海之滨的特区,到了粤北山区。由南而北气候风物随之而变。最南面是炎热、空气浑浊、拥挤而高速运转的深圳,里面杂夹令人窒息的物欲人欲气息。到了广州市所辖的增城和从化,地势渐显开阔,但仍有城市的风味,不过已无拥挤之感,建筑稀疏点缀在大片大片岭南特色的荔枝林、巴蕉林和甘蔗林之中。而过了清远往北,则愈来愈多地接近于原生态的农村和城镇,气候也明显凉爽得多,这里已经见不到繁忙的都市生活,人们表情上也更多的是单纯自足的乡村生活风貌。这短短380公里的路程,也许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每次离开这座迷离狂野的城市到远处,不管时间多短,我的心灵,也同样会跨越几十年的时光。回忆和对单纯生活的向往,是否已经过早地降临到我身上?
潜规则无处不在
这次去官渡,除了第一天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由公安厅基地食堂提供外,第一天和第二天中午都是在半路上解决的,但这里面却存在一些潜规则。第一天中午,我们是在从化和清远之间的一个路边餐厅就餐的。这个餐厅是教练指定的,并且同一所驾校几乎都在同一家餐厅吃的。中午我们点了三菜一汤:一盘白切鸡、一个酿豆腐、一盘青菜,结账时,老板说297元,实收300元,不找零。这几个菜,算算成本,最多50-60元,餐厅的毛利高达400-500%。由于一行点菜的是一个文化不高、阅历不多、但可能钞票不少的女人。没有先问清楚。不过,后来我们与同一驾校的另一车的考生一聊,发现他们也是297元收300元,这其中的猫腻已经不言而喻。
第二天中午,我们回程在从化市区吃的饭,情况还是一样,不过这次要稍好点。吃了鱼,喝了酒,收了240元。
驾校或者教练,从中拿了多少回扣,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一种潜规则的运作模式,则让人觉得很无奈。带我们的教练是个河南人,性格很好,总是笑眯眯的,但在这种潜规则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随大流。比如,我们同行的一位MM想买当地的土鸡,一问价50元,觉得贵,没有买,教练再也没有耐心带她到其它店,因为刚才那个店才是他们指定的店。
潜规则的影响,在当今中国已完全超过了显规则,成为支配社会运行的主导力量。以这些培训的指定点为例,其初始意义是扶贫,但是它到底能让老百姓得到多少好处呢?这里面又有多少钱流进了交管部门的腰包,又有多少流进了当地官员的腰包呢?住宿是长训人员最大的一笔开支,但住宿全部安排在公安厅自办的招待所,遇到人多接待不了的时候,则安排在本镇的交通中队,这里面的经济往来,是一笔巨大的数字。但又有谁知道这笔钱有多少补贴到了当地的财政,有多少在各行政部分之间分配,有多少进入了主事者个人的腰包?
没有透明度,也没有正式的规则对外面公布,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潜规则的支配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