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溪赶花

(2006-12-16 08:31:48)
分类: 生活日记

花溪赶花

 

暮春时节,朋友说花溪正在开花展,主要是洛阳牡丹,且其盛况空前,为G城有史以来的花节之最。无法拒绝朋友之邀,于是欣然与之前往观瞻。

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九州牡丹,洛阳为最。想到在花溪就可以一见那空降而来的绝色之花,比起那隋炀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牡丹)”来说,方便多了。于是心情甚为欢畅,虽然天空雾雨蒙蒙。再说自己也好久没出去了。

本当,我对花向来是很少有亲近的欲望的,可能是小时的生活所引起的吧。那时我们生活在山野之中,地处僻远,生活艰难,虽然春天一来,坡上地头野花到处都是,但也没有心情去留意它们,每天早晨上学之前上山割草,心里想的是早一点儿得草回家,上学不要迟到;下午放学后去砍柴,心里想的也是尽早一点儿得柴回来,不要黑在山里。所以哪有时间去欣赏那满地烂漫的花儿呢?只在扛柴挑草回来到半路歇息时,忽闻轻拂而过的幽致淡雅的兰花香味,或是看到路边杜鹃盛开,想摘几朵嚼以解渴时,才记起了花的存在,才想起了花的艳美。

后来,远离家乡,异地求学,只会一味苦读,无心赏花,偶见街边繁花溢出店铺,但那里又不能进去赏玩,兜里又没钱将其换成自己的私物而独享,所以至今仍对花陌生不已。一些关于花的名称,花的种类,也只是在文字或图像中得到罢。后来邻居建议我在居室里养几盆花以自赏怡情,我又不曾愿意,因为没时间养没经验养也没时间赏,若硬要养则会不是废即为罪。所以到现在,我房中所养的还只是几枝蚊竹几茎吊兰几片芭蕉而已,那种专门躲藏阴凉处勿需太多阳光雨露的植物,倒成了我这种懒惰者的最佳选择。在夜深时刻,我从键盘上下来,不经意间侧目瞧见它们,在灯光的照射下,绿中带暗,肥厚而朴质,显得格外沉静,自己也就会在宁静之中酣然睡去,不也快哉。

花溪在郊外,距城不远,是一个公园。那里山不高水不急,春天一来,翠竹垂柳曲藤在那几条交错的小溪边上蜿蜒,池塘、凉亭、草坪、古树相映成趣,确实是个散心佳处,以前我就去过好几次。刘禹锡在《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次将牡丹花展置于此,想必这公园定会更加妩媚撩人了,那些色泽灵鲜样儿可人的牡丹,也一定会在雨中尽显它羞色欲滴的娇柔了吧?路上我就这样盘算着。

去到公园门口,游人不多,门可罗雀,只看见撑着伞的老小几家人,在那里面露失望之色。进园去,只见摆满了装着芍药的花盆,一大片一大片的,有的又弄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苍翠娇嫩,却不见花色。原来,都还只有花蕾,拇指般大小,从叶儿的缝隙里伸展出来,或是结在叶儿的顶端,还没有到花儿盛开时分,据工作人员说,最早也还要一个星期才会盛放。原来刚才所见的游人的失望之色就缘于此。而我们,也与他们一样,成了早到的赶花人了。朋友们也想就此而离去,而我却认为,既然来了,不如也去深处一游,沿溪而上,只见那些摆放的花盆可真不少,岸的两边,挤满了芍药茂盛的绿色,那些花蕾,微风过处,倔强地摇晃着它们的身躯,以及顶上那点儿刚有开放之势的微不足道的稚嫩之色,如同在绿草丛中奔跑的小孩儿在挥动他们激动的小手,多么可爱啊!与溪里潺潺作响的流水相为应答,沉醉而歌,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致!我一会儿凑近那一钵钵的芍药,仔细揣摩那些叶子和花蕾,数数那些花蕾开放时到底会有多少层花瓣,想想它们那时的形状和颜色;一会儿又遥望远处,到时开放之后,会与前面明净的流水、后面苍劲的树木和匐伏的群山组成怎样的画图等等,甚为惬意,乐而不疲。

那时,朋友们脸上的失望早已没了影踪,兴致也开始盎然起来。我心里也在暗自庆幸:自己本非看花者,何必去做看花人!

因为那时我想,不遇花开,并非坏事,劳神失望,实乃不必。川端康成说过:“美是亲近所得,是邂逅所得。”我今天有亲近盛开牡丹的心,却不能得到盛开的美的感验,但我今天却邂逅了另外一种景况,不也成美事了么?而且还勿需去承受那盛放的哀伤呢。

回来的路上,我脑中又萌生出了另一个图景:世上,一人是一枝芍药,他们就在这个大花园里次第绽开他们国色天香般的花蕊。那么,我自己也是一枝芍药,一枝还没为谁开过的芍药,一枝正在蓄精气而待放的芍药。父母这枝芍药开过了,是为我们几兄弟及整个家庭而开的;妻子这枝芍药也开过了,是为我和孩子而开的;而我,何时才能为他们以及我身边所有的人开放呢?哪怕只是一次。

心情不禁又如海潮般涌动了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