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2)

(2009-05-26 21:30:23)
标签:

藤野先生

曲笔

谜面

抖包袱

鲁迅

仙台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3.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
    “鲁迅文学之精髓,多半在也。”鲁迅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篇数最多,不仅仅因为他是思想的旗手,也因为他是文章大家,“其炼字之用心,造句之奇崛,音节色泽变化之自然而丰饶,以至写情状物之绝少滞碍”②,“语言精致”而又风格独特。
    鲁迅的散文在语言上有明显的杂文化特点,即擅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如对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文章不说“丑态百出”,而是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不说仙台的居住环境有多差,只说那里蚊子多,靠近监狱,让读者自己体会。
    该设计思路的要点是引导学生寻找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曲笔,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并归纳鲁迅用曲笔的种类,体会这样写的幽默、嘲讽等独特效果。
    4.重点学习鲁迅设谜式句法结构的表达
    所谓设谜式结构,即先说对某事的结果或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再介绍事情经过,铺陈前因,引导人们一步步去探究事情的缘由,就像破案时的解密,说相声时的“抖包袱”。如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东京无非也是这样”,就为读者设了一个包袱。至于包袱里面“无非”的是什么内容呢,要等到读完这一段才能得知———原来是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使樱花灿烂的东京也大煞风景。抖包袱的效果和反讽意味都非常强烈。以此类推,这样的谜语结构在文中比比皆是:
  ·谜面:有一间的地板上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谜底:那是在学跳舞
  ·谜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谜底:在仙台“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谜面:藤野严肃地要讲义
    谜底:帮鲁迅添改
  ·谜面:你改悔罢
    谜底:匿名信事件
    就连文章描写的主角藤野先生的出场,也有抖包袱的效果。从篇幅上看,被叙述的主人公出现得很晚,是经过东京无聊、路途萧索、仙台尴尬以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正是这样的层层铺垫后“隆重推出”,才效果惊人,就像传统戏剧演出,主人公出场前,先是用序曲营造气氛,再用背景渲染主题,还要幕后叫板吊起观众胃口,然后一出场才容易赢得满堂彩。
    教学设计时,不妨围绕课文,寻找一些典型句子或段落,尝试还原成通常的表达,然后比较两者的效果,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鲁迅语言的妙处。

 5.通过感受叙述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文章的主旨
    《藤野先生》的叙述者是“我”,在文中,“我”对他人、对生活、对国家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甚至截然相反。前一部分里的叙述者“我”,是生活的旁观者,对人冷漠怀疑,对学习不甚用心,对生活条件无所谓,甚至对祖国也缺乏归属感,这个“我”是一个旁观者、批判者,与此相应,文章前一部分的词语、语调,总是带有调侃、反讽的意味,行动上,是消极的、无所用心的。而后一个“我”则出现明显的转变:

 

 

区域、时间

态度

语气语调

最后的行动

东京会馆、

初到仙台

旁观者,冷漠、

挑剔的

调侃的、讽刺

逃避,到仙台去

到仙台一年后

当事人,切身的

严肃的、坚定的

良心发现,

弃医从文

 

   

    从哪些事件、细节看出这种区别?如东京看樱花,本来是美极之事,“我”却注意到负面的东西:旁边有清国留学生;仙台人对“我”很好,“我”却不以为意,“物以希为贵”。这种变化的痕迹,可以整理成下表:

 

 

事件

心态与情绪

虚词

主要行为

日观富士山

失望,冷漠

无非是,确也像,还要,实在

蔑视清国留学生

夜回留学生会馆

格格不入

几本书,还值得去一转,倘在,倒也还可以,但到,不免

一转,坐坐

去仙台的路上

漫不经心

只记得,还没有

想起明朝遗民

初到仙台

戒备之心,好奇之心,做客之心,

居然,可惜

尊为,美其名曰,不以蚊子、监狱为恶

初进课堂

挑剔,无所用心

认为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改讲义

不安和感激

可惜

后悔不太用功

匿名信事件

不平

无怪

感叹中国是弱国

看幻灯片

满腹愤懑

偏有,呜呼

听得刺耳

离开以后

坚定,一往无前

时时记起,最使人感激,不幸遗失,只有,每当,正想,忽又,而且,于是

记起,感激,鼓励,热心,希望,伟大,责成寻回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我”从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到后来的以身许国,转折点正是藤野先生的关心。因此,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我”是先有感激之心,再受切身之痛,然后才激起救国之梦的。藤野先生对“我”热情的唤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也是“我”对藤野先生充满怀念之情的原因。大而言之,“我”的经历,综合了一个青年学生由反叛到皈依的成长史,一个弱国青年由关注个人感受到担负民族责任的进步史,而促成这一变化的催化剂,就是藤野先生。从这一点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不会得出藤野先生不是文章叙述主人公的结论了。

    6.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藤野先生》里描写了“我”弃医从文的缘由等在日本留学生活的细节,如果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让学生把《藤野先生》与《〈呐喊〉自序》、《鲁迅自传》一起研读,看看同样的一段经历,以描写为主的《藤野先生》、以议论为主的《〈呐喊〉自序》,以及以叙述为主的《鲁迅自传》有什么不同。
    上述对《藤野先生》所作的教学价值开发,只是我的一点基本设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分,人们还可以有不同的发现,想出另外的设计思路。一篇名著就像一棵大树,任何一种教学设计,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包举全文,穷尽其妙,因而,我们常常只要专注于一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学有所得即可。即使我们选择的教学点只是几根树枝,甚至几朵花、几个果,但是它却是在总览全树的情况下选择的,是这棵大树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就可能由点带面,纲举目张。这样的教法,就不能算是教错了。
    当然,至于选择哪一个教学价值点最好,采用哪一种设计最恰当,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教师以自己理解最透彻、把握最清楚的设计进行教学为好;以学生感兴趣的设计进行教学为好;当然,更好的教学应该是清楚本篇文章、本堂课在整个语文课程框架及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序列,进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更关乎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注释:
①张占杰、高建芳《人生转折关口的事件与人物纪念》,《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0期。  ②郜元宝《研读鲁迅一百句》,《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