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浅川风
浅川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1
  • 关注人气: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1)

(2009-05-26 21:26:49)
标签:

藤野先生

纪念性

曲笔

谜面

鲁迅

仙台

杂谈

分类: 课堂实录
“有什么”与“教什么”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
 
郑桂华
 

    做教学设计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而做好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读懂文章。教师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这是常识。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你没读懂”、“你教错了”之类的批评。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从教多年、又有教参帮助的教师,怎么会读错一篇普通的课文呢?其实,甲教师批评乙教师没读懂某篇课文,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个教师的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两人对具体的一篇文章,在侧重点的理解上有偏差。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的走向自然也不一样。主旨复杂、隐喻性强的文章容易产生分歧不用说,有时候一些看上去较单纯的课文,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对其主旨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藤野先生》是一篇纪念性回忆文章。所谓纪念者,无非是表达对某位故人的怀念之情,那被纪念的故人,自然也就是被叙述的主角。如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老王》等。《藤野先生》也不例外,不仅以藤野先生的人名入题,还详细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等特点,尤其是介绍了藤野先生对“我”不同寻常的帮助,最后表达了强烈的怀念之情,是典型的“怀人”文章。全文结构简单,线索明晰,理解上怎么会有什么分歧呢?
    但是,也许就因为作者是鲁迅吧,这样的理解就可能被视为简单化。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于是乎,就像对几乎所有的鲁迅文章主题的理解一样,人们都会在这篇文章的纪念主题之上,读出了另外的含义,诸如爱国愁绪、对国民劣根性的愤怒,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意义。不仅如此,最近,甚至还有人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唯一一篇正面描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回忆散文,其主旨并不在于怀念藤野,而是作者对自己留日生活的梳理和总结,在于写自己心路历程的转变,因此,文章记叙的主角应该是“我”,而不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难道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不满吗?没有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批判吗?没有自己弃医从文的转变轨迹吗?这些观点当然都有一定的依据。
    其实,不仅是《藤野先生》,在鲁迅的人际交往圈中,似乎先他而去、又值得纪念、又能动笔写出来的人并不多,《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藤野先生》,每一篇都是一段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写照,再加上他写作历来惜墨如金,以小见大,因此,写这些回忆性文章可以说是回回用力,篇篇精彩,思想内涵自然都很丰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出不同的东西,再加上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值得分析的就更多了,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精妙之处。
    对一篇文章,不同的研究者能读出不同的意蕴,给读者带来新的信息,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但是,它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说,可就不一定全是好事了。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同理也可以推出如下的结论:语文名篇里,全部隐含着“教什么”。但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越多,教师在设计时往往越无所适从,越容易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被人指为“教错了”。传播学常识告诉我们,多路信号扭结在一起,会形成许多噪音,反而不利于主要信息的传播。要避免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事前对这些信息加以梳理,整理出不同主旨(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按一定规则对这些信息进行排列,然后再有次序地传输,就能起到减少干扰,提高传输效率的作用,这项工作就是“编码”。
    语文名篇的解读和确定教学价值,也需要这种编码工作,即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有选择、按次序进行传输,这就是有宏观视野的设计与教学,即解决“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
    《藤野先生》是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都很优秀的文章,可以开发的教学价值很多,我们不妨对这些点分别进行定位,并梳理出这些点之间的关系:
    ·《藤野先生》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
    ·《藤野先生》是一篇优秀的纪念性文章;
    ·《藤野先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鲁迅风格;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期经历与其思想变化的缩影,折射出他走上弃医从文道路的缘由;
    ·……
    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开发出许多关于《藤野先生》的教学价值。如果以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价值点为主要支撑,可以设计出几种单独的教学思路,而每一种教学思路,也都可以把握全文。
    1.作为叙事散文来教
    《藤野先生》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文章选材精当,叙述简练,描写能抓住特点,通过描写、议论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每一段、每一层写了什么归纳出来,把写得怎么样体会到,基本上就可以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是这样来设计的,没有什么大错,当然也没有什么特点。
    比较讨巧的设计是,只抓住某一点作为突破口来设计,能以点带面,以一当十。如学习鲁迅的“白描”手法———用寥寥几笔刻画人物以及景物的特征,重在传神。
    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的,掌握得又最为娴熟,从《藤野先生》里可见一斑。设计要点是:
    列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场景,分别找出对这些人物、场景的“白描”之处,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描写对象

白描

效果及对主旨的作用

清国留学生

 

 

藤野先生

 

 

日本学生

 

 

留学生会馆

 

 

客店

 

 

看幻灯看时

 

 

北京寓所

 

 

    2.作为纪念性文章来教
    纪念性文章的写作指向性很强,一般包括作者与对方相识的机缘,初交的印象,自己与他熟知的过程,与他不同寻常的关系,他对作者的影响,作者对他的评价和怀念之情,重点是作者与被纪念者之间的关系。
    《藤野先生》一文作为纪念性文章的特点,从其逻辑层次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文章不长,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理出文章的逻辑脉络:
    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了令作者感到颇为不快的东京生活片段———清国留学生形象滑稽可笑,不学无术,不关心国事,到处令“我”生厌。空间虽然起于东京,但却是作者鲁迅产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后来选择仙台、得遇藤野先生的重要因由;第4、5自然段写的是由东京去往仙台路上的见闻。鲁迅注意的是冷清的小镇,寒冷的气候,没有了中国留学生,还有糟糕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初入仙台的鲁迅,对环境的冷冷观察,反映出情绪的压抑,说明他对仙台并没有多少期望,如果不是遇到藤野先生,这段经历乏善可陈。这是以不愉快的环境氛围来反衬藤野的形象。第6至36自然段,是“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记录,无论从篇幅比例还是描写的重点来看,这一层都是全文的核心。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层次大意,体会各层次与纪念主体的关系,学习纪念体文章的要点,然后可以尝试写纪念性文章。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主旨理解,且训练意义大,实用价值高,可以一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