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一位父亲掏钱为儿子买勤工俭学岗位。儿子只要坚持一个月,奖一部2000元的智能手机。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戒掉儿子的网瘾。(<武汉晨报>7月28日)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诸不知,父母心除了可怜、可敬也有可叹甚至可悲的。仅以这则新闻来说,,就显见父母心的可叹之处。
或许在这位父亲看来,用金钱买岗位、以手机作诱饵,最终能让自己17岁的儿子从网瘾中解脱出来。但他显然忽视了应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放大了金钱、物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且不说以这样的方法管教孩子,久而久之,只会使孩子变得很势利,包括帮父母做一次家务,都有可能与父母讨价还价,甚至斤斤计较。
《尚书》中有《无逸》篇,它的作者提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乃诞。”意思是说父母惯宠孩子,回报他们的将是孩子的懒惰、自满、欺诈。法国人卢梭更是一针见血:“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们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可惜千百年来的哲人警语,今天有些父母就是不懂,不听,不照办。可敬乎?可叹乎?可悲乎?父母之心!
一些“父母心”之所以可叹,这与国人长期以来推崇并秉持的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有一件小事颇能说明问题。比如同样是孩子走路摔倒了,中国的父母一定是惊惶失措奔去,抱起、拍揉、叹息,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家长则是视而无事,站在那里让孩子自己怕爬起来,孩子撒娇不起,孩子的父母则转过身去,舍之而去——这当然是一种假走,孩子见状,立即爬起来追赶。显然,前者注重的是肉体,后者注重的是精神,前者倾向于温情,后者倾向于严厉。以至于到现在,国人中一些人已经“长大成人”,但从小滋生的“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的依赖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时下正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出发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宏伟工程,亦是明智之举,但假如素质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而作为同样负有素质教育之责的家长却不配合甚至与之唱反调,素质教育何日才让我们看到一片曙光!
(发7月29日<长株潭报>http://www.czttoday.net/html/2011-07/29/content_251560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