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丹写真艺术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话是这么说,当一个人真要往高处走时,则不免阻力重重。据昨天的《扬子晚报》报道:通过选秀,成为准“黛玉”的南京女孩李旭丹日前提出与培养她十多年的南京越剧团解约,顿时方方面面的指责声向其袭来,甚至有不少人觉得这是“过河拆桥”的行为,其中包括南京越剧团团长。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且不说通过“选秀”突然爆得其名的小女孩,是不是真的演好黛玉,也不说她有无机会参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就说她与南京越剧团解约,投靠北京中影英皇演艺经纪公司,亦即一些人所谓的“过河拆桥”行为,我看无论是对南京越剧团、李旭丹本人还是对振兴越剧都未必是一件坏事。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南京越剧团没有有着“明前茶一样清澈的眸子”的李旭丹,有多少人知道还有个南京越剧团?某种意义上是李旭丹一下子把默默无闻的南京越剧团从幕后推向了台前。现在讲究“注意力经济”,从这点看,李旭丹的“出走”,虽然对南京越剧团是个损失,但谁能否认这种损失在南京越剧团乃至在越剧界不迅速转化为一种荣誉、甚至渐渐转化成经济(票房)收益和社会效益呢?正如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所言:“之前支持李旭丹的‘蛋粉’有多少人看越剧?成为‘蛋粉’后,真有不少人爱上越剧了。”
应当承认,这些年,包括越剧在内的各传统戏曲门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加上娱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当此之际,又出现人才流失,对一个剧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这能成为挽留李旭丹的必然理由吗?这只能说明南京越剧团不思变革,不思进取;不熟知国家人才流动政策。而仅就李旭丹而言,不管她最终演得了黛玉还是演不了黛玉,就凭她的潜质,也会成为其他电视剧的热门人选和一些导演追逐的目标。到那时,南京越剧团又该如何是好?而作为李旭丹又该作如何决择?这,南京越剧团的负责人认真考虑过吗?
也许人们对当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何赛飞还记忆犹新,自从她离开小百花越剧团后,不仅演技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她先后塑造了大量影视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倘若她所在的剧团始终坚辞不放,或者何赛飞始终“从一而终”呢?结果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人的心志株守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难免见短识浅。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李旭丹选择离开南京越剧团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她的离开之所以会遭到方方面面尤其是所在剧团的指责,根本原因我想主要是剧团本位主义作祟;只看到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门类的越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得吸取其他戏曲门类的长处,而后加以融会贯通和创新;必得走出去,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而不知道作为一个戏剧演员要想提升自己,同样需要走出去,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各种艺术门类的熏陶。
相较于有些演出团体拥有如花似玉的人才不用,南京越剧团不仅用之而且知道珍惜,这无疑值得称道。但看不到人才流动的发展趋势,则显然又是一种短视。
总之,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李旭丹勇敢地走出去。至于剧团不景气,传统戏曲受众少,最明智的办法是剧团应多在僵化的文化体制上和剧团经营理念上等方面找找原因,而不应该在演员的走留问题上纠缠不休。
[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红辣椒评论>7.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