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左右,在成都市北郊某殡仪服务园区的财务室内,年近80岁的国内某高校林教授为狗做葬礼,两天“丧事”花去10万元。(《红网》7.23)
原来老人年老多病,孤独难耐(老伴于五年前去世,子女忙于工作,不在身边),是他在一次散步中偶遇到的这只狗,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最大的快乐,让他感到好像亲人一样在关心他。然而好景不长,狗狗得病死了。他希望通过给狗办这个葬礼,来表达他对它的依恋之情。
读完新闻,我查看了相关评论,可谓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意见认为:“无论为狗还是为人做葬礼都是一种仪式,还是应节俭,不说人了,为狗就花这么多的钱实在是浪费!决不应该提倡。10万元,可以帮助多少有困难家庭度过难关,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孩子读书,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一派意见认为:“往往感情的东西是最不好用寻常思维去判断的,想想这条狗三个月来日日夜夜的陪伴,老人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不能说这些评论没有道理。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透过10万元葬爱犬的背后去想想,思一思。
我觉得用10万元葬爱犬首先是对政府有关部门不问空巢老人情感世界现象的鞭挞。不是么,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和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医疗不再是主要问题,然而,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各级政府部门又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又有多少人去研究它呢?无奈之下,一些空巢老人只能寄希望于狗,甚至为爱犬不惜一切代价,只要自己认为值得。
其次,是对子女们缺乏孝心的指责。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很多子女常年奔波在外,即使是节假日与父母一聚,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多是帮父母“揉揉腰、捶捶肩、洗洗碗”。更有甚者给父母点钱,以为只要保证老人生活无忧,身体健康就什么都解决了。诸不知,相比物质上的给予,老人更需要子女精神上的抚慰。
最后,不能不说是对善良人性的呼唤。试想,时下有多少人的良心被狗吃了,有多少人不是狗眼看人低?还有多少人沦落街头,待遇还不如一条流浪狗。某种程度上,老人此举,无疑是希望人们不要狗眼看人低,进而和谐相处,不正是希望以自己对待流浪狗的态度,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流浪街头的流浪汉、弱视群体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吗?
草木皆含情,何况人乎?什么时间空巢老人的情感世界被高度重视了,或许花10万元葬爱犬的新闻就不会发生了。
<安庆晚报>时评版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