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纁之韵:一条丝巾里的楚文化密码
标签:
植物染色非遗文创中国传统色丝巾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青铜编钟静默无言,却仿佛仍在回响着两千年前的楚韵。正是这悠远的钟声,激发了植物染非遗传承人黄荣华创作"玄纁色编钟纹样丝巾"的灵感。这条看似简单的桑蚕丝方巾,实则是楚国三大技艺——青铜器、漆器与丝绸植物染的完美融合。
编钟纹样的选择绝非偶然。作为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礼乐器,编钟不仅展现了楚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成就,更承载着"金声玉振"的礼乐文明。丝巾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几何纹样,正是从曾侯乙编钟的纹饰中提炼而来,每一道线条都在诉说着楚人对音律的极致追求。这些纹样历经两千余年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现代感,印证了楚文化超凡的艺术创造力。
玄纁色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玄色,如夜空般深邃;纁色,似晚霞般绚烂。这两种色彩不仅构成了汉代帝王冕服的主色调,更是楚漆器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组合。在荆州出土的楚漆器中,玄纁二色的对比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黄荣华通过植物染技艺,在桑蚕丝上完美复现了这一经典配色,让丝巾呈现出漆器般的光泽与质感。
植物染技艺本身,就是楚国丝绸工艺的重要遗产。相较于化学染料,植物染的色彩更为温润含蓄,与桑蚕丝的天然光泽相得益彰。黄荣华采用的古法染制工艺,使丝巾不仅色泽典雅,更具备了抗菌、亲肤等天然特性。这种"道法自然"的工艺理念,恰恰体现了楚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当这条丝巾在故宫文华殿展出时,观众们惊叹于它方寸之间所承载的文化厚度。50厘米见方的桑蚕丝上,青铜器的庄重、漆器的华美、丝绸的柔润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三种非遗技艺的物质载体,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正如《宝证不一样》节目所展现的,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的表达方式。
从曾侯乙编钟的青铜纹样,到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绸残片,再到荆州漆器的经典配色,这条丝巾就像一本微缩的楚文化百科全书。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奢侈不是价格的昂贵,而是文化的厚重;真正的时尚不是潮流的追逐,而是传统的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这样的文创作品让我们重新发现:最民族的,恰恰是最世界的。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六月十八日于汉口御染家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2025年八月培训班将于8月14日在武汉开班,名额已满,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第60期“传统染色培训班”。9月底开班,欲报从速!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前一篇:竹青色:一脉青翠里的中国精神
后一篇:江城八月,植物染专业班开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