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植物染传承人口述史录制

标签:
植物染色传统色彩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通过记录传承人的口头叙述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够记录非遗项目的技艺、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能反映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
1. 口述史的意义与价值
保存活态文化:非遗通常是活态传承的,口述史能够记录技艺的细节、操作流程和文化内涵,避免因传承人离世或记忆模糊而丢失。
补充文献不足:许多非遗项目缺乏文字记载,口述史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提供第一手资料。
多维度视角: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叙述能够展现非遗的社会功能、文化认同和时代变迁。
2. 口述史的记录内容
技艺与流程:详细记录非遗项目的制作步骤、工具使用、材料选择等。
历史渊源:传承人讲述非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社区中的角色。
个人经历:传承人如何学习技艺、面临的挑战、创新与坚守的故事。
昨日在北京宋庄国染馆,植物染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一整天的口述史录制。毕竟70岁了。以后会记忆模糊,还是早点用影像记录下来为好。
从植物染的历史,家族传承,染料的来源和制作,染色方法和特点到传承人这几十年来所作的工作,都一一记录。特别是2012年后做的几项重要工作:65期培训班,三本专著,3套实物色卡,与企业和设计师的深度合作,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合作,跨界创新等都一一记录,整理成影响系统资料。
跨越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正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被永久保存。这一幕不仅是一次技术记录,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活态传递——当声音与影像被定格,非遗便不再只是博物馆里静态的展品,而成为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生命叙事。
站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思考,传承人的口述史录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许多珍贵的非遗记忆正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老去而变得模糊。系统化的口述史采集不仅是对过去的挽留,更是为未来铺设的文化桥梁。当年轻人通过影像看到传承人如何将传统植物染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文化认同便在这一刻悄然建立。非遗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创新中的延续——正如那些被记录下来的跨界合作故事所展现的,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才是非遗存续的关键。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不仅是技术性记录,更是文化记忆的活态延续。通过系统化的采集与整理,能够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增强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口述史赋予了非遗文化以温度与厚度。
感谢北京联合大学肖兰老师和摄影团队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三月十四草于北京国染馆
欲学习传统天然染色技艺,可报名参加5月24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专业培训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前一篇:古诗词中的银白色彩意境
后一篇: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