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黄染秋色:从古诗词解码中国传统色谱的意蕴》

标签:
中国传统色国色传统色彩植物染色文化 |
分类: 传统色彩 |
三月末的风里已夹了些暖意,正是春深时节。前日走过城郊的果园,见几株老柿树已抽了新芽,嫩叶间尚挂着几枚去岁的柿子,干瘪了,却固执地悬在枝头,颜色褪作一种黯淡的黄。这使我想起那真正的柿黄来——不是这风干后的残色,而是秋日里饱满的、将坠未坠的果实色泽。
古人称柿黄,实在是一种极妙的形容。它比不得皇家御用的明黄那般堂皇,也不似农家土墙的浊黄那般粗粝。陆放翁写"墙头累累柿子黄",七个字便将这颜色的神韵道尽了。那累累二字,分明使人看见秋阳下压弯了枝头的柿子,皮薄得几乎透亮,内里却沉淀了整个夏季的阳光。张舜民吟"稻熟鱼肥柿子黄",更是将这颜色与丰收的喜悦糅在一处,叫人想起农人粗糙的手掌托着柿子的模样。
云南保山产的玛瑙也有柿子黄的名目。我曾见匠人打磨这种石料,水流冲刷下,石皮下渐次显露出蜜一般的光泽,既不刺目,又不晦暗,恰如初秋的柿子,黄中透红,红里泛金。这石色与真柿相较,倒像是将瞬间的秋光凝成了永恒。老辈人说,这等玛瑙须得地脉滋养数百年,方能成就如此色泽。想来天地造化,与农人培育柿树,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的染坊里,要得这颜色颇费周章。有将红黄二色先后浸染的,有用黄栌一蹴而就的,皆需明矾定色。染出的绸缎晾在竹竿上,远望如一片斜阳栖在院中。李攀龙醉眼朦胧中写的"醉里谁知柿子黄",未必不是见了这等织物,恍惚间错认了季节。而今化学染料盛行,市面上的"柿黄"多失之艳俗,要么黄得轻佻,要么红得浮躁,总不及古法染就的那份沉着。
前日收拾书箱,翻出一方外祖父留下的旧帕子,绢底上绣着柿枝图案。几十载光阴掠过,那丝线的颜色竟愈显温润,恰似晚秋透过柿叶的阳光,在绢面上凝住了。这才是真正的柿黄——经得起岁月摩挲,愈久愈见其真淳。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三月初一于汉口御染家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2025年培训班将于4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国染馆开班,本期班已经额满,报名截至。欢迎下期报名参加五月在武汉举办的第57期“传统染色培训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前一篇:迎春花:早春枝头的一味天然染料
后一篇: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