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姚黄

标签:
中国传统色传统色彩国色植物染色文化 |
分类: 传统色彩 |
姚黄之色,是以牡丹名品"姚黄"命名的。这颜色,不是寻常的黄,乃是"世外无双种,人间绝品黄"。宋庠说得极是,这黄,能"金作粉",能"麝供香",分明是黄金与麝香的魂魄凝结而成的。
我曾在洛阳城中,见过一株姚黄牡丹。那花,婷婷立着,仿佛不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倒像是天上仙人随手抛下的一朵金云。花瓣边缘微微卷起,犹如金箔被风轻轻掀起一角。日光下,整朵花泛着奇异的光泽,不似凡间之物。难怪司马光要说"独著金衣奉老仙",这般颜色,原该供奉在神仙案前才是。
古人染这姚黄色,用的是槐米或新鲜荷叶作染料,以明矾为媒染剂,需反复染二次以上方见效果。这工序,倒与培育一株姚黄牡丹相似,须得经年累月的耐心。染匠们将丝绸浸入染缸,如同花农将心血浇灌入土,都是为了一刹那的绚烂。丝绸上的姚黄色,确有金粉黄的效果,但比之真花,终究少了几分灵动之气。
诗人笔下的姚黄,更是将这颜色推向了极致。王周称其"冠洛阳",苏辙欲使其"比玉真",何景明则怅惘其"空向洛阳栽"。在这些诗句里,姚黄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成了一个王朝的象征。那金灿灿的花瓣,恍若盛唐遗落的金屑,宋人拾起,嵌在词章里,便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姚黄色的丝绸,在古代是极尊贵的。寻常百姓不得穿戴,唯皇室贵族方可享用。这倒与牡丹的品性相合——它本就不是山野之花,而是宫廷园囿中的尤物。当姚黄色的衣袖在殿宇间拂过,那流动的金光,大约会让观者想起盛开的姚黄牡丹吧。
如今,我们只能在古画和诗词里寻觅这抹黄色了。现代的染料,可以调出相近的色泽,却再也无法还原那种金粉与麝香交融的韵味。姚黄牡丹亦日渐稀少,如同它所象征的那个繁华时代,终究成了书页间的惊鸿一瞥。
有时我想,或许这颜色本就不属于人间。它是天上仙姝遗落的胭脂,是夕阳最后一缕光芒的凝结,是无数诗人用金粉般的词句堆砌出来的幻象。我们今日所谓的姚黄色,不过是它投在尘世的一个淡影罢了。
染匠黄荣华乙巳年三月初二于汉口御染家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2025年培训班将于4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国染馆开班,本期班已经额满,报名截止。欢迎下期报名参加五月在武汉举办的第57期“传统染色培训班”。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后一篇: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色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