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培训,学员不愿下课——宝鸡市课改名校提升培训进入理念课程阶段
(2014-08-27 14:08:16)
标签:
宝鸡课改提升培训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8月26日,经历了前一天的小组建设及信念课程,宝鸡市课改名师提升培训会进入第二天的课程。
上午,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党委书记、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进行了关于新学校文化构建的讲座。
真正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师生的精神层面,体现在师生的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止于物质层面。因此,李艳丽的核心办学理念是:爱,自由,规则,让每一个师生成为自己。“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李艳丽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经典名言开场,宝鸡市骨干教师们被李艳丽的教育激情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所感染。
李艳丽的教育智慧在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她感慨说:不知道孩子的敏感期,我们的教育是盲目的,必然将教育放在一个危险的地位,不能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
西下池小学的环境文化不同于公园式的校园文化,她是生活化的。校树是石榴树,它见证了西下池小学的建校历程,同时还取其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校园中,种植了北方的所有果树,孩子们像对待自己的家人细心呵护这些果树,老师们将这些果树作为语文、数学、生物、美术等课程资源。在西下池小学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种植园,种植着西红柿、青菜、南瓜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果蔬。除了这些生活化的校园文化之外,西下池小学每年还庆祝复活节和圣诞节,同时校园中的日晷和洛阳地域文化河图与洛书也是西下池小学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纷纷涌上讲台,向李艳丽请教问题,讲述学习心得,拷贝学习资料。
下午,分班体验式学习进入理念课程阶段。
教育之道是什么?在观看完《死亡诗社》导入视频后,宝鸡实验小学的王老师深有感慨:老师要做的就是推他一步,让学生站起来战胜自己的恐怖;老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认可学生。
在讨论爱、兴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一个班里的小组展示思考的成果: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发现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同样在该组的宝鸡市陈仓区教研室的赵老师还鼓励其他几位不经常发言的学员主动去展示自我。互相鼓励,互相进步。
关于兴趣的激发环节,学员们纷纷用“肥皂、氧、枫树、蜘蛛”等14个毫不相干的词组创编小故事,其中一个组只用了不到一百字就讲述完故事,导师不禁开玩笑说:真是“惜字如金”啊!另外一组的女学员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比如说到咕噜噜地喝着啤酒、抽着雪茄烟、炸弹砰的一声爆炸时,其夸张的动作逗得全班笑声一片……
相比于第一天分班学习时没有电脑的尴尬,初次体验式学习的拘谨,第二天学员们明显适应了这种轻松、激烈的学习氛围,一线教师出身的学员们学习状态更加积极投入。他们在充分理解了学习材料后,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和思考,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着各自的精彩。
学员们分享说,理念课程的体验式学习,让她真正意识到:教师要做到相信学生首先要相信自己、解放自己,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培训结束后,宝鸡市金台区的一位学员说:“我校从2011年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位教师,可以说是摸石头过河,曾经遇到很多的困惑却难以解答,这次分班学习中,导师的引领和解答,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希望以后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来自湖北襄阳樊城区的带班导师感叹,虽然第一天分班培训遭遇课堂硬件条件的严重制约,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宝鸡教师的热情和才情,还是深深打动了他。“只要有效地点燃和激励,这里的老师一定能让你看到更多的精彩。”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分班教学,个别学员或者负责人认为信念、理念课程没有切入真正的“课改方法”,有点虚,无法体现“提升培训”的价值时,同班的学员立刻起身反驳:课改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有时候连儿童都没有认知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课改都没有理解到位,自然实践中捉襟见肘。同班的其他学员也加入到“战团”:只有真正理解了以人为本,形成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为本的思想,实践中才可能真正走出精彩;简单解决方法的培训,虽然短暂“解渴”,但依然不是最好的培训,而且也不利于我们长期发展……来自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的带班导师乐见这样热烈且真正触动心灵的碰撞。
来自两地的10位导师,以及中国教师报团队,在前一天晚上备课时其实已经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他们认为,教育,只有将纲要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观念指导下,许多新的方法会自然产生!很多学校和老师,之所以在课改的路上徘徊不前,正是由于理念没有真正转变,只是在方法技术层面“照猫画虎”,且在实践中没有思考和提炼,难以成为真正的课改名校、名师。宝鸡课改提升培训,正是要在学习方法,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关照内心的需求,树立改革的信念,形成学本思想,建构人本文化。
同样让人难忘的是,伴随着分班体验学习的深入,课程设计的效果以及邀请带班的导师们每天晚上集中说课、研课,上午集体备课的成效凸现出来。导师蒙瑞琴向来倡导“按时下课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宝鸡的分班教学中,她被学员们不愿意“下课”的表现所感染,开始期盼:“铃声啊,你别想!”
原来,当天下午,按照课程流程,她引导和激励学员积极思考、多谈心得,联系实际,并在其间见缝插针式的进行点评、梳理、提升,不断扩展大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员们的学习欲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既定的五点半结束课程的铃声响了,但学员们还沉浸在课堂学习中,争抢着展示,最后一位学员明知道时间已经很晚,却仍然在征得大家的一致同意后,继续分享爱的案例,她的分享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对她的肯定,也是学员们之间爱的传递……等到大家结束分班学习的时候,时间已经指向六点,但没有人埋怨“拖堂”,反而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样人数众多的大规模培训,即便有人因为各种事务“溜号”,也有人在其间抱持着自己的故见无法真正融入到团队学习中来,甚至还有质疑的心态,都属于正常,只要能真正打开心灵,积极参与到学习与分享中,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学员们的表现说明了一切!
曾经,课改后的课堂,让学生不愿意下课,如今,宝鸡的培训,开始让老师们也不愿意下课,这就是高效课堂的魅力,也是体验式培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