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行·记:课堂无师精神有师

(2014-05-26 22:08:15)
标签:

课堂

无师

学习

精神

杜郎口

分类: 评论·主编稿笺
最近,关于杜郎口中学“无师课堂”的争论越来越多,很多人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字面意思,对于“无师”很是反感。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否定教师的价值,也不可能否定教师对于人类发展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教师也是人,也需要成长和发展,他们不能永远被绑在教学这个舞台上,将学生成长的责任和义务全都托付给教师,然后用春蚕、蜡烛之类的牺牲价值,来定义当下的新教师。这个职业群体,要想少一点残酷的恶性事件,要想发展的更有尊严和幸福感,其必然要跳出从业即“牺牲”的价值诉求,必然要选择一种成就自己的路径,否则,谁还愿意做教师,谁还有好心情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这个行业就没了前途,也不可能成就更多幸福的新人类。
      退一步来思考,人类最早的老师是谁教出来的?如果没人教,他是如何成长为教师的?我想,更多的是他师法自然的结果,是他经历、体验后的所得。
      再则,孩子学会爬行和走路,难道是成人“讲”会的?成人至多做了他们成长的辅助条件。
      认清楚了这一点,似乎也就更好理解课堂“无师”了。
      所谓“无师”,往往是就知识学习而言的。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与其他学生,与字典、网络等一样,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手段。学生可以直接与文本对话,可以借助字典、网络、同学、教师等各种手段和资源帮助自己学习。很明显,此时,教师在知识学习中就不那么重要了,他的同学和其他工具都可以替代。至于学生在成长中精神品质的建构、价值观的形成等,自然缺不了教师——这才是教师真正价值的体现。当然,如果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和素养都有问题,那还不如没有呢!
      因此,对于知识学习来说,只有学生自己上阵,亲自体验,才有效果,不管谁讲,都无法真正解决知识学习的问题,更不可能成就学生的能力与品格。当我们的教育人眼中只有知识、教材和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课堂上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而存在的教师,完全可以没有!
至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生目标格局的建立等,这些更抽象和高远的价值目标,才是好教师真正的用武之地和用心之所!
      而在“无师”背后,同样隐含着我们倡导的教育改革的另一种价值诉求,即不仅为了成就学生的成长,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
      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地用辩证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去解读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去分析“无师”的方向和意义,实现引领的同时让教师放下自以为是和简单粗暴的执行,从而让教师从课堂上“退”下来,在生活和精神成长上,“升”上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