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雷夫”常丽华(系列报道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欣赏·爱我所爱 |
童话剧,小蚂蚁班最隆重的庆典
孩子们的童话剧最后一幕结束了。起立的观众、如潮的掌声,含着激动的泪水,常丽华走上台。她和孩子们眼里也都噙着泪,骄傲的泪、幸福的泪。师生一起挽手向观众鞠躬致谢。
2011年6月30日下午16点,临淄金茵小学报告厅内,掌声雷动。舞台上,一群小演员一次次谢幕,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灿烂的笑容,眼里闪现着幸福的泪花。
这是小蚂蚁班的童话剧《木偶奇遇记》,选择2011学年在校日的最后一天演出,是要 献给全校的同学,更献给五年级毕业的哥哥姐姐们。
报告厅外,心仪同学年迈的姥姥好像在等什么。当看到常丽华带孩子们出来时,老赶忙迎上去,握住常丽华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半天,伸出大拇指:“ 常老师,谢谢你!谢谢你!所有孩子和家长都谢谢你!”
常丽华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童话剧,这是小蚂蚁班最隆重的庆典。
常丽华说:“国外发达国家,童话剧在学生生活中很重要,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参演的机会,可我们中国,学校生活的单一,遏制了童年的无限可能。我要让每个孩子参与到童话剧演出中,让他们的童年亮起来。”
从一年级到现在,小蚂蚁班已经演出了四部童话剧。从一年级绘本故事改编的《彩虹色的花》、《鸡蛋哥哥》,到二年级的《木偶奇遇记》,再到三年级上学期的《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孩子们的舞台表现日臻成熟,也深深迷恋上了童话剧课程。
每一部准备演出的童话剧,都是常丽华在共读过的书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书共读完了,就要一边写剧本一边排练。童话剧是集语言、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以常丽华一人之力不能完成,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就都成为她强有力的帮手。
这是常丽华和雷夫最大的不同。雷夫是孤独的,是教育界的蓝博;常丽华身边,却始终有强大的家长共同体和学科教师共同体。
很多人都奇怪,常丽华哪里来的气场,让这么多人能和她站在一起共同做事?其实,她的气场来自于她对教育最纯粹的热爱,更来自于她的谦卑和宽容,家长愿意聚在她身边,同事也愿意和她一起做事。
一年级的绘本剧稍显稚嫩,二年级的《木偶奇遇记》就赢得了全校喝彩,而当《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在报告厅落下帷幕时,常丽华听到身边一个一年级小孩子的叹息:“啊,完了?怎么就演完了?我还没看够呢!”
王文翰虽然只是个“配角”,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是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隔几分钟,就朝妈妈说一句:“啊,我们这次童话剧真是太完美了!太完美了!”这句话,他在客厅里转悠着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荣誉感、团队意识、欣赏别人等,都悄无声息地根植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
重要的主角,伟大的配角——这是小蚂蚁们熟知的一个口号,主角由孩子自己申请,课堂排练之后大家投票决定——即使没有机会演到主角,孩子们都知道,配角也是伟大的,因为舞台上少了谁都不行。
每一部童话剧的确定,常丽华都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为什么二年级选择《木偶奇遇记》?“因为二年级的孩子,渴望着做一个好孩子——道德说教不可能让孩子从行动上表现出一个好孩子的标准,靠的,仍旧是故事。”常丽华说。
匹诺曹的扮演者是许泽昊,一个聪明但贪玩的孩子。因为有一个小他一岁的妹妹,父 母的爱被平分,许泽昊不太适应,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也常常表现得很不宽容。排练过程中,常丽华在匹诺曹救爸爸一幕中给许泽昊设计了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亲爱的爸爸,自从您把我创造出来,不知道为我担了多少心。我是那么不听话,撒谎,贪图享乐,不上学,可您一直没有放弃我,为了找我,您掉进了大海,被鲨鱼吃掉。爸爸,谢谢您为我做的一切!爸爸,一直以来,您为我做了那么多,现在,就让我为您做一件事吧。爸爸,快走啊,鲨鱼要打喷嚏了,快走啊,爸爸!爸爸,爸爸……
每一次排练,许泽昊都泪光闪闪。
演出时,许泽昊说得那么感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掉下了眼泪。许泽昊自己,更是在深情的告白中泣不成声。
泽昊妈妈告诉常丽华,因为这场童话剧,许泽昊变化很大,知道体谅妈妈,也知道让着妹妹了。去年暑假,小蚂蚁班的孩子们都学游泳,在游泳池里,许泽昊的耳朵不小心划伤了。爸爸和他去医院处理了一下,几天以后,妈妈才发现耳朵的伤疤,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许泽昊很淡定地说:“不想让你担心呗。”
这就是一个稚嫩生命的成长。
对没有一点演出基础的孩子来说,童话剧起步阶段的模仿很重要。
在读完《木偶奇遇记》后,常丽华特意带着孩子们专程去省城济南看了这场童话剧演出,回来后孩子们一遍遍看录像,揣摩专业人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齐子骏为了演好匹诺曹的爸爸杰佩托,每天晚上都要在家里看至少半个小时的录像,一句话一句话地暂停、回放——这个一年级说话就吐字不清的孩子,曾经很是自卑。常丽华知道,舞台是他战胜自我的很好的机会。吐字不清怎么办?常丽华就让子骏的父母周末带他到野外,一句句大声朗读台词,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为此,子骏不知道哭了多少遍,甚至想放弃自己的角色——最终,他光彩照人地站到了舞台上。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讲述的是阅读的重要——三年级,是海量阅读的起点,这部童话剧演下来,每个孩子都深谙阅读的意义,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者。
那么,常丽华是如何带着孩子排练的呢?在学期末的“童话剧月”中,每周有四节“童话剧课”:孩子们轮流当主角,常丽华在课堂上一句句指导,从语气,到动作。音乐课上,常丽华和音乐老师一起排练舞蹈。周末再进行一幕幕的集中排练——到最后演出的时候,大部分孩子能背过所有角色的台词,因为这是课堂上一遍遍练过的。
三年级下学期,常丽华决定演出《绿野仙踪》,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应该读的一本书。常丽华做了个大胆决定:排成歌舞剧。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题怎么更清晰?音乐怎么选择?歌词怎么填进去?还得一点点来。常丽华每天都和音乐老师探讨:曲子的风格,填词的技巧,节奏的流畅……
为了让孩子们的舞蹈凭借这部歌舞剧上一个台阶,她请来了一位专业舞蹈老师。每天 下午训练,常丽华和孩子们一起练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为了让孩子们更有舞蹈 气质,她和孩子们早上提前20分钟到校,每天练习站姿。
一天下来,她腰酸背痛,孩子们也很累——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退缩,忍耐、坚持、担当,这些美好的品质,在童话剧排练的过程中,慢慢地在孩子们身上开始生长。